朱自清思想轨迹探微(2)

2018-07-20朱自清

  朱自清赞美梅雨潭的绿,其用心在于解释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绿》写于一九二四年,当时“五四”运动刚刚过去,一场新的革命风暴正在孕育之中,经受过革命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分化。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先进分子与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相结合,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去,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追随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与革命运动相对抗,还有不少知识分子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他们对黑暗现实不满,但尚未被革命洪流所卷入,甚至对革命很不理解。朱自清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在人生道路的探索中,被他称之为“刹那主义”或“中和主义”的生活态度在这时已基本形成。他的政治态度冯雪峰同志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朱先生作为诗人是真挚的,热烈的。

  他有对弱者的深刻的爱,然而缺少猛烈的战斗的爱;他是反抗黑暗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的,然而缺少我们时代所不可缺少的伟大的憎,他是向往和赞美青春的,但在他的作品和性格上,革命的、青春的烈火似乎被压着而没有旺盛地燃烧”朱自清先生的夫人陈竹隐也说过:“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觉得这两条路都走不了。”朱自清先生自己也曾在《光明》这首诗中 写道:“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么走好?”朱自清所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所主张的是“中和主义”,可以说,《绿》是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

  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先生的“中和”之梦破灭了,此时,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既苦闷彷徨,又“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摘自《一封信》),这种思想在他的《荷塘月色》中有所流露。作者开篇写的“心里颇不平静”,由于心里不平静,便踏月光,游荷塘,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当作者终于望见荷塘田田的叶子,珍珠一样的荷花,清香袅袅,塘水脉脉,树影斑驳,月光流泻,不可谓不美,但作者又看到了“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很显然,荷塘月色与鬼影憧憧是不协调的,这正是作者抑郁之情的流露所造成的,同样,写灯光的“没精打采”,写听蝉明与蛙鼓之后的怅然若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时又想起江南采莲,但又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表现了作者观赏荷塘之后并没有从景物中得到慰藉而净化自己,相反他的思绪倒是“剪不断,理还乱”了。与其说是在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上一篇:朱自清的代表作有哪些下一篇:朱自清《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