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莱茵河》赏析(3)

2018-07-21朱自清

  1933年3月14日作。

  (原载1933年5月1日《中学生》第35号)

  --选自朱自清《欧游杂记》之《莱茵河》

【朱自清《莱茵河》赏析】

  这篇记游,确如作者所说“绝无胜义”,虽然文中的古迹和尺寸道里都从旅游指南抄出,但它还不是指南的译本,文中对“中莱茵”沿岸的古迹、传说和哥龙城大教堂的描述,毕竟是作者目睹过的风景古迹,是他亲临其境之所见,加之他在记述时还在文字上费些心思,不仅中学生看,成年人看,也仿佛是走马观花地游了一次“中莱茵”,这算是达到了作者让读者“目游”莱茵河的目的了。

  由于作者只是走马看花地游了一次莱茵河,平素不熟悉欧洲情形,又有语言隔阂,文中的所见所闻,就难免不会给人以新闻报道的印象。

  作者有意识地避免“我”的出现,这也是他藏拙之所需,文中根本没有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更缺乏一定的哲理思考。若用现代的审美尺度来衡量,不能不说此文的思想意义大受影响。作者十年后才对此有所认识,他曾说:“记游也许还是让‘我’出现,随便些的好;但是我已经来不及了。”

  我觉得这篇记游散文的语言文字颇有艺术魅力,它的语言不仅处处闪烁着干净利落、流畅自然的光泽,而且节奏感强、音律铿锵有着音乐美的浓郁色彩。

  文中记述“中莱茵”两岸山上的旧堡垒时,除了用“布满”一词强调其“多”外,还使用了一系列的重叠词语和排比句式: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这样来突出旧堡垒的严整布局和格式的多样。在描述游览这一段莱茵河的感受时,认为坐船游览观赏那些古色古香的各式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这种感受是坐火车游览观赏时所无法得到的。文中这样写:“游这一段儿,火车不如轮船”。写到此,作者发挥自己的丰富联想,畅想起来:“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这些干净利落的语言,整齐对偶,音乐感强,极适合于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跳跃性思惟,迅速地将读者引入亦虚亦实的幻美境界中去。这里,真有点“神游”的味道了。

  在叙说最凄艳的仙女传说时,其简洁的语言,大有中国古代散文语言的精炼美。最后引海涅咏此事的诗作结。前后照应,相得益彰,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若说作者对“中莱茵”两岸山上错落的堡垒是粗线条的勾勒,那么,对哥龙城荣耀的戈昔式大教堂,则是精雕细刻的描绘。一个是远眺,一个是近观。从它雕了小花,小动物,《圣经》人物的精工细部,到门墙上的尖塔的森严肃穆,到教堂里的大石柱,再到尖塔的玲珑剔透,以及月光里看那好看而神秘的影子,都给以笔笔落到实处的细腻描绘。让读者“目游”到实实在在的哥龙大教堂,唤起我们心中对它庄严肃穆的敬意。

上一篇:朱自清《乞丐》原文赏读下一篇:朱自清《瑞士》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