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汉阴丈人 楚囚南冠 春蚓秋蛇 坦腹东床

2018-07-13成语大全

汉阴丈人

  典出《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往南方的楚国去游历,回晋国途中,经过汉水南岸,遇见一位老人正要去务菜园子。只见他从挖开的一个隧道下到井里,双手抱一只大瓮汲水出来灌园,万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贡说:“我有一种机械,一天可灌一百亩地,用力少而见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吗?”务园子的老汉抬头望了望他说:“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在木头中凿一个机关,后半重前半轻,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样,接连不断,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务园子的老汉勃然大怒,一下变了脸色,讥笑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说,有机械的人一定有投机取巧之事,有机巧之事的,一定有机变巧诈之心。胸中存留着机心,人的纯粹洁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坏;纯粹洁白的天性不完备,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这种机械,我是耻于做这种事情!”

  后人用“汉阴丈人”比喻顽固分子反对新事物,往往会拿出一套歪道理为自己的守旧行为辩护。

  

楚囚南冠

  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春秋时,郑国在晋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俘获楚大夫钟仪。郑国将这个俘虏献给了晋国,但后来郑又附楚疏晋,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

  有一次,晋侯到军府视察,看见了钟仪。他问:“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囚徒是什么人?”一个官吏回答说,此人叫钟仪,是郑国人献给晋国的楚国俘虏。想到郑国以往对晋亲近,如今又反目为仇,晋侯十分感叹。他下令将钟仪释放,并召见了他。钟仪对晋侯的宽宏大量十分感激,两次向晋侯下拜行礼。晋侯问钟仪的身世,他说世代都是乐官。又问他是否会奏乐,钟仪说:“这是我家祖传的职业,我不敢做其它事,只会奏乐。”

  晋侯命人拿来了琴,让钟仪演奏。钟仪弹起了楚国的民间乐曲,其声伤感。晋侯问起他楚王的情况,钟仪不作正面回答,只推辞说:“君王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后来,晋侯将见到钟仪的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很感动地对晋侯说:“这个楚国人说起祖业来如此恭敬,不敢违背。让他奏乐,他奏的是本国音乐,不忘故国。君侯何不放了他,让他回去为晋楚友好出力呢?”

  晋侯果然放了钟仪,并备了厚礼让他带回国,谋求两国的和平。

  后人用“楚囚南冠”的典故形容困居他乡,怀恋故土;或指被囚禁的人。

  师旷调琴

  师旷调琴

  典出《郁离子》:晋平公作琴,大弦与小弦同。使师旷调之,终日不能成声。公怪之。师旷曰:“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无相夺伦,阴阳乃和。今君同之,失其统矣。夫岂瞽师所能调哉?”

  晋平公让人作了一张琴,琴上的弦精细一样,没有大弦、小弦的区别。琴作好后,他让乐官师旷来调音。师旷调了一整天,也没调出个曲调来。晋平公很不满意,怪怨师旷不会调琴。

  师旷回答说:“一张琴,大弦为主,小弦为辅,大弦小弦各有各的用途。它们彼此配合,才能合成音律;它们有条不紊,才能奏出和谐悦耳的音乐。您现在把琴弦搞得一模一样,破坏了它们应有的系统。这样的琴让我怎么调呢!”

  后人用“师旷调琴”这个典故说明:人们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和有秩序的生产,就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分工协作。

 

上一篇:成语“醉生梦死”的详细讲解下一篇:贾人食言成语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