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怎么写教学反思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语文教学反思1
骄阳似火的七月来临,意味着一学期的终了。当校园变得空荡荡时,坐下来回首这学期的点点滴滴,有着颇多的感慨。四个月的教学生活弹指一挥间。
七年级是初中年级的起始阶段,经过第一学期的过度,本学期已经完全适应了初中生活,在语文学习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由小学单纯注重字词,过度到句段篇章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成绩。当然也有不少遗憾和不足,为了后续阶段的改进和提高,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严格落实常规教学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是万科之母,常规语文教学,要听说读写稳扎稳打,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广泛收集课堂素材,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要精心布留作业,分层作业,让知识点得以巩固,能力有所提高。要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在原有程度上有所提高。
其次,要积极运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落实学校倡导的351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为此,课堂上力求让学生来主宰课堂,老师只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营造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大胆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尽管讲的有瑕疵,但学生的自信心能得到增强。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努力让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让语文变成真语文。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提高,传统的背诵,朗读,写作一定要与现代的教学一致,交给学生的课堂更需要老师的把控,每周背诵一首古诗,阅读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知识储备多了,语感增强了;两周一篇作文,每周的周记,学生互批,教师面批,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周挤出一节课,让学生读教材中指定的名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我在努力践行着我的语文教学方法,希望有一定的收获。我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语文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导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利用学生的体验、感悟等情感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并及时结合学生体验来开展。
一、问题表现
1、在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有的教师也许是怕落入烦琐分析,牵着鼻子走的窠臼,有悖于课改精神。以至于在阅读教学中,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就让学生质疑,然后老师选择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结果整堂课上让学生忽前忽后地找出有关句子,谈体会,有些体会认识肤浅,谈得并不到位,教师也不敢深作引导补充。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成了一个摆设,学生的理解训练、朗读训练都不到位,该掌握的没掌握,缺失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少,“练”得少。在不少阅读教学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安安静静地听;要么是教师连珠炮似的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课堂上很少有琅琅的诵读声,语文教学丢弃了自己的传统特色——“读”书,走入了教师讲风、问风太盛和学生“听”书、“答”书的误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少,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忽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总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在老师的带动下读懂课文,则很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老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形成“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现象。老师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较多,而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比较少。
2、在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推进,现代化装备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不断升温。无论是在大型、中型、还是小型的教研课上都可以看到,执教者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课件制作精良,那优美的色彩,迷人的动画,与教材相配的音乐,令人折服。对于广大少年儿童来说,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枯燥、陌生的东西,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重点迎刃而解。可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有些课堂上,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他们只是熟练地操纵着鼠标,心里默念着下一步要出示哪个窗口,将要给学生演示什么,却不能细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作出准确及时的反馈;学生就在课件的提示、老师的串讲下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这样的课,过多地用演示型课件图解课文,影响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解读课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剥夺了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的机会。
3、在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可是时下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简短,讨论、研究匆匆;二是合作的问题没有建立在个体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只要一有问题,教师就立刻组织合作解疑;三是合作的目标不明确,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合作思考,合作学习成为走形式,无实际意义;四是合作的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是优生包揽全场,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学生则过于依赖,一部分则盲从;五是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分组围坐,成员分工不明,结果乱哄哄一团,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况。
二、原因分析
1、教学环节的形式化。
基于新课标,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注意优化教师的教学环节,而很少考虑或忽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做法。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总是由形式出发,由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由内容决定形式。为了讲得清楚、精彩、透彻,学生听得懂,记得牢,教师必然要多讲,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热闹,就必然要多启发,多提问。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有可能进行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但又是匆匆忙忙,蜻蜓点水,一闪而过;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现代媒体的使用,在并不复杂的语文课堂是滥用电教媒体,以此来代替学生理解、思维过程,甚至在短短4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背景介绍、图片欣赏、内容展示等代替了学生认识事物,内化语言的时间与过程,很少顾及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少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尤其对如何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调发展更是顾及甚微,使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跳不出教师讲解以传授知识,学生练习以形成技能、能力提高自生自灭的基本格局。也难怪听到老师经常埋怨: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懂。
2、传统教学理念的潜在影响。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分析、串讲、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主导”与“主体”内涵和外延始终把握不准。这使许多教师形成了以分析课文的方式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误区。在课堂里,似乎觉得教师分析多、问题多,“主导”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正确,课堂气氛活跃轻松热闹,“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展示。其实,这种现象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是一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因为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阅读分析,加上“参考书”的帮助给学生设计的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小径,并巧妙地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这样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岂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恰恰把语文阅读教学引入死胡同,这样的教学纯粹是无效劳动。
3、应试的制约。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但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因此,部分教师仍不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教科书,不能较好的把教科书当作范例,当作载体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而是围绕教师从课文中找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教学成了点缀式的。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字、词、句、段及相关的问题弄清楚,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好像学生的诸种能力也自然而然提高了。这种阅读训练依据和凭借的不是课文,而是问题,使阅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无法将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把握,综合理解,加之与教科书相关的大量标准化练习,不但人为的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客观上剥夺了学生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驱动力就是“找”答案,“钻”答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说,就对学习母语的目的都必然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