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教学设计(3)

2018-07-13教学设计

(三)简单的数据整理(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l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

  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怎么整理呢?

  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

  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

  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

  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如下表)

  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最后填上制表日期。

  指出:上述统计表还可以绘制成竖式表。(如下图)

  环保知识竞赛决赛成绩统计表

  年 月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四)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练习二十一第2-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填写简单统计表,以及分析统计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第3题和第5题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口算。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2题,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整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种数据都可以经过整理统计出来。谁能说一说,整理数据的过程分哪几步?(板书)数据经过整理编成统计表后,有什么优点?

  说明:这节课就按这样的步骤练习数据的整理。(板书课题)

  二、数据整理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1)提问第3题里各人的分数叫做什么。(原始数据)

  怎样才能清楚看出,哪个分数范围里的人数最多?

  (2)提问第(1)题,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请看第(2)题,(出示统计表)表里的分数分为哪几段?你能把这些原始数据按这几段分类整理出来吗?

  让学生分类整理填表。然后由学生口答,老师在统计表里板书填数。

  提问:这个表里哪一段分数的人数最多?

  第(3)题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把分数分为哪几段?你能整理填表吗?

  让学生按第(3)题的表分类整理、填表。然后由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提问:这个表里哪一段分数的人数最多?

  (3)提问: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什么优点?

  指出:整理同样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把原始数据分段,按分毁的情况进行整理、填表。

  (4)提问:你能给上面的统计表取个名称吗?

  2.做练习二十一第4题。

  (1)提问:你能顺次说出我国运动员在每一届亚运会上的金牌数吗?

  (2)提问:你想知道我国运动员在四届亚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金牌吗?在统计表中如何表示呢?

  指出:为了知道我国运动员在四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总数,

  在统计表上增加合计。(如下表)

  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亚运金牌统计表

  届 数合 计第十届第十

  一届第十

  二届第十

  三届

  数量(枚)

  (3)根据所给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提问:谁能看着统计表说一说每一栏是什么意思?

  3.做练习二十一第5题。

  让学生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指名口答统计表里的数据,其余学生校对。

  提问:哪个班学生最喜欢跳橡皮筋?哪个班同学人数最少?哪个班约有一半的同学喜欢扔沙包?

  你觉得每班各开展哪些活动受欢迎?

  三、课堂小结

  你知道数据的整理要分几步吗?每一步要干什么?

  你能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的数据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五)测量身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教学实践活动捆0量身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接触统计,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估计的能力。

  教具准备:身高测量仪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提问导人: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用途较大,谁能举例说明?

  2.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测量身高,(板书课题)并把测得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统计表。

  二、组织讨论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测量全班学生的身高既方便、迅速,又科学、准确呢?

  指出:

  为了很快测出全班学生的身高,可以分几个小组,以5-6人一组为宜。

  2.提问:分了小组之后,同学之间如何配合呢?

  指出:一学生看身高读数,一学生记录测得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

  三、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

  2.让小组里的学生分工,相互协作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各小组报告测量结果,每个学生把数据填人第148页的身高汇总表。

  4.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1)指名说一说数据的范围。

  (2)适合以几厘米为一段分段呢?分成哪几段呢?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统计出各段的人数并绘制成统计表。

  集体校对。

  5.看表分析:

  (1)让学生说说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2)估计一下,本地其他学校的四年级同学的身高大约集中在( )厘米到( )厘米之间。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测量身高这一实践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上一篇:分享《练习6》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小数乘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