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2)

2020-04-13教学设计

篇二: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三、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5、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

  教学反思:

  2、楼兰的忧郁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3、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2、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更深刻理解树与鸟之间浑然一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板书:花朵

  学生自由作答。

  师:花儿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了自然,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补充板书:鸟是树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生: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鸟怎么会成了树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瞬蹈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是啊,这小小的鸟儿在冬天,如若落在那干枯的树杈上,总让我们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作者说的多好:鸟是树的花朵。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鸟儿又是怎样的花朵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默读,勾画,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谁来谈谈,在作者眼里,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又是怎样的花朵?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师追问:你读到了什么?(鸟就像是树的花朵)

  怎么读到的?(我从“五颜六色”读到的,因为鸟儿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真的就像是花朵盛开在树枝上。)

  师:多么与众不同的花朵呀!读出这种美来。

  生2:我从“满树的花朵”想到鸟儿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就像树枝上真的开满了花一样,让树不再单调,变得美丽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真的看到那美丽的鸟儿,在冬天盛开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幻化成美丽的花朵。

上一篇:人教版六年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认识圆柱下一篇: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