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历史故事《孙中山破陋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活泼能干与缠足时和缠足后的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揭示了缠足对中国妇女身心的残害,讴歌了孙中山从小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有以下收获:
一. 紧扣文本,精心设计问题
在体会姐姐缠足时的痛苦环节,薛老师用了三个问题“用的布条是什么样的?怎样缠?姐姐的表现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缠足之苦;在体会孙中山生气与心疼交织的心情时,相机追问:孙中山在生气什么?又心疼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孙中山的内心,深入解读文本。
二. 补充资料,注重拓展
本文所写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年龄阅历关系很难体会到缠足之苦。薛老师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正常脚部骨骼和被缠小脚的骨骼对比图,并且配上缠足过程文字说明;通过补充资料古代审美“三寸金莲”与学生动手量一下自己脚部的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缠足这一习俗之陋。
三. 说话训练,加深体悟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白,薛老师巧抓训练点:妈妈进了房门,继续( );姐姐越来越( );孙中山站在门外( )。让学生在说话中加深缠足陋习对人的残害的体会。在学习最后一段时,通过拓展“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会说什么?”创设了几个情境,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体会缠足陋习破除的大快人心。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长春版第六册教材第五板块寓言故事中的第一篇。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本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鉴于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会认会写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悟出寓意。
二、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
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扎实基础知识;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在想象中丰富文本内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在课的开始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板块主题,引出课题,并让学生就课题而质疑,如,你是怎样理解“寓言”,“从题目中你能提出
什么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检查学生预习任务完成的如何,以便更好地把握后续的教学。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与讨论。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