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2020-12-31谜语大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我选择了“一个中心”的教学策略,解读文本,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反复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

  文中的父亲行动的了不起。仔细研读,不难发现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还从中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的了不起,是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巧妙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与文章中心融合在一起,主题更加明确突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直奔中心,以疑促读。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抓关键词,领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三、巧妙引读,读中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句子,在读中去品味、去感受、去体会句子的含义和所包含的感情,我精心设计了3处引读。

  1、在其他人阻挡父亲挖掘时,父亲看似简单相似的三句问话,却蕴藏着不同的内心世界(恳求—焦急—发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甚至失常,所以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通过点拨、引读,学生们走进了文本,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进一步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多次回应引读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在挖掘时的艰难、艰辛,时间的漫长,以至于最后伤痕累累。

  3、在学生体会到“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父亲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时,就这个句子我设置了三次引读。这三次引读刚好与课后习题结合起来。

四、读中想象,超越文本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五、巧妙拓展,激发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当学生体会到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所表现出来伟大无私的父爱时,我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泪下的图片(1、跪寻儿子 2、背儿子回家 3、陪儿子治疗4、手机短信)凄惨、悲凉的背景音乐响起来,再加上我动情的旁白(后来声音颤抖,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当时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学(好多学生的眼睛红红的),还感染了听课的评委、老师(当时,好几位老师在擦眼泪,下课后还有老师在擦眼泪)。我想这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感情被调动起来了,被激发出来了,“父爱”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在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也是表现伟大父爱的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让他们课后去读一读,达到“教一篇,带一篇”的目的。

六、分角色读,走进文本。

  在教学父子相见时的对话时,我安排了分角色读课文,我也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充当父亲的角色。我相信这样既起到了引导学生怎样走进文本,读好文本,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融洽师生关系,烘托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七、精心设计,巧妙板书。

  我精心设计了板书,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就这样生成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一篇:外地户口上广州幼儿园需要什么手续下一篇:海南全日制专升本报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