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2)

2019-07-13说课稿

  (二)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具体做法:教师直接一句话导入:“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依据和意图: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探究,直接一句话导入,简单明了,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奔本课的主题。

  (三)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预计2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课前探究的情况,包括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

  第二步: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的关系。同时,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生成板书。

  设计依据和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对自己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

  (四)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预计1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教师大屏幕展示相关材料和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材料一: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中上阶层出现。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开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上流社会活跃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却手持文明棍,西装革履,吃着西餐,满嘴洋文,恨不得自己生成蓝眼珠、黄头发、高鼻梁,对中国的传统文明嗤之以鼻,这是一种很尴尬的现象。

  材料三: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西化”的趋势?你认为材料中的“中产阶级”接受西方消费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很尴尬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的吴老爷为什么会昏死过去?

  3、结合材料和课前探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的冲击。

  第二步: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指导和规范;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并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步:展示相关图片,播放歌曲《中国人》,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设计依据和意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通过历史学习,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当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做五道有一定思维含量、涉及本课重点知识的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弥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教师进行必要解题指导,使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课堂训练:

  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

  4、(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近代中西文明、新旧文化冲突激烈

  B. 西方先进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程度受到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

  C.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既有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比政治制度变革更加复杂和滞后  (六)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题目如大屏幕所示:

  撰写论文:

  结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认识,谈谈你对当前“哈韩”、“哈日”现象的看法。

  (要求:字数不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作业设计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最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历史认识比知识重要,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探究体验比结论重要。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利用了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合理的课程资源,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识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

上一篇:《资源出现短缺》说课稿下一篇:《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