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2)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