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说课稿(3)

2020-06-20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5

  在物理学中,用天平称得的是物体的质量,用弹簧秤称得的是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天平和弹簧秤之所以能测出不同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这是由它们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决定的。

  我们使用的一般天平,是根据等臂杠杆的原理制成的。设天平的臂长为l,被测物体所受重力为G1,砝码所受重力为G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当天平平衡时,我们得到

  G1·l=G2·l,即G1=G2。

  所以,当天平平衡时,物体所受重力与砝码所受重力相等。由于天平的尺寸与地球相比较是很小的,可以认为被测物体和砝码均处于地球上的同一地点。设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有G1=m1g,G2=m2g;由于G1=G2,所以m1g=m2g,所以m1=m2。以上就是用天平称质量的原理。

  这就是说,一个物体无论放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当用天平来称量时,物体的质量总是等于与它相平衡的砝码的质量。在其他天体上,用天平也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测出。由于弹簧秤中弹簧的伸长与作用力大小成正比,所以我们从弹簧秤刻度的指示数值就可以直接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质量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一个物体的质量不会产生变化,把这个物体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量时,其质量数值仍然等于在地球上所测得的数值。而物体所受的重力由于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的差异,在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数值。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的质量小,所以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弱,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大约只有地球重力加速度数值的1/6,所以在月球上用弹簧秤测得的重力也只是在地球上测得的数值的1/6。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力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编排: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理性的实验探究得出定量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校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观察思考等方法获得知识,通过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程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疑:谁是操纵者?

  展示唐县全胜峡瀑布图片和王亚平太空吞水滴视频截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水总是往低处流,而在太空会悬浮呢?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重力的概念。(约 5 分钟)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 22 分钟)

  1、重力大小

  探究重力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1)感受重力

  引导学生对比自己身边的课本,铅笔、橡皮等物体的轻重。(增强对重力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对这些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看是否科学合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完成P14教材表格。(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3)数形分析(绘制G—m图像)

  指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完成G—m关系图像并计算G与m的比值,用g表示,约为了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一公式。(通过建立G—m关系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二者关系。)

  (4)应用练习

  指导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例题,完成自我评价第1题

  (通过应用练习,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个步骤,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关系图像,到应用练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初学的学生很容易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向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教学:

  (1)观察重力方向

  引导学生用细线悬挂重物,待物体静止后观察物体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松手,观察物体自由下落所受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

  (2)应用重垂线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器材自制重垂线,分组检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应用重垂线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3)区别“竖直”和“垂直”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教材P14(7-4-4图),分组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思维)

  以上三个环节,从感性认识的观察入手到理性的讨论交流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力求突破难点。

  3.重力的作用点

  (1)小游戏

  重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此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一指定乾坤”的小游戏,来让学生感受重心的存在。每组选出两名学生,用一根手指分别顶起铅笔和刻度尺,用时最少者胜。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重心的存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确定重心的大致位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认识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指导学生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悬挂法确定它的重心的位置。)

  (3)利用重心揭秘“不倒”之谜

  老师出示不倒翁,然后指出不倒翁“不倒之谜”主要在于它的重心低,稳定性强。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赛车车身为何要做的很低。

  (通过重心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有用的学科。)

上一篇:春联说课稿参考下一篇:《重力》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