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以下是小编带来《重力》说课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力》说课稿 例1
各位评委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力》,原标题是《重力 力的示意图》。我计划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图。第二课时讲重力。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力》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重力力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测量等,本节课再学习常见的,具体的一种力——重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了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知识的应用——重垂线,则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对刚开始学习力学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感性材料丰富的教材特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力求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提高训练的密度及广度,能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图片等一些器材。
设备: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的力,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苹果下落)普通的现象,伟大的问题,(飞流直下的瀑布、高台跳水的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师接着问: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已有物体受地球吸引的认识,学生会比较容易说出吸引等词。
(这样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想要学习重力的愿望)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重力”(5分钟)
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苹果向下落?苹果的运动状态改变了没有?改变了?为什么?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谁给的?地球。地球对他附近的物体由于吸引的作用而产生的力。总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因为插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师接着让学生充分例举他们熟悉的重力现象,使他们意识到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以下落的苹果为例,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及重力的三要素。并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的顺序组织教学。
2、重力的“方向”(8分钟)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竖直向下”,避免与“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提出问题:两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学生经过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终垂直于地面,教师这时可指出:但它垂直于水平面,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方向与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称为“竖直向下”
对于重力方向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重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感性认识。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渐进学生易于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钟)
这部分内容我想设计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探究性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本节课中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数量钩码的重力,并把数据记录下表,由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实验将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增大了近似的倍数,即(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约是9.8N/Kg,是个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N/Kg,接着介绍g的值读法和含义后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尝试让学生按数学关系写出物理公式表达形式。在得出公式后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只有m的单位用千克时,计算出的重力G的单位才是N ),培养学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介绍:在同一地点g是恒量,如果位置改变,g就不是一个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5分钟)
教材对“重心”的概念没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识来解释。因此,在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后,可适当补充重心的知识。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通过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实验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同时告知学生当尺子平衡时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至于如何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在这不做细讲。个别基础好或感兴趣的同学可介绍他们通过课后思考题进行探究了解。
6、课堂小结(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7、课堂检测与评价(4分钟)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以一个话题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是什么景象?”结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3分钟)
8、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 力
一、重力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G)
二、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G=mg
作用点:重心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构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