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2021-06-13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首先,我们看两个问题:

  (1) cos( π —α ) = ?

  (2) cos( 2π — α) = ?

  大家根据诱导公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大家接着思考一个问题,当特殊角π和2π被一般角取代,

  (3) cos( α-β ) = ?

  大家猜想了多种可能,其中有同学猜想cos(α-β) = cosα-cosβ 那么这些结论是否成立?

  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验证。

  在这里我们做了与单位圆相交的两个角α,β,现在我们来一起模拟计算下大家猜想的几组结论 。首先任意取一组α,β角,模拟计算出 cos(α-β ); cosα-cosβ; sin α- sinβ; co sα-sin β;由结果推翻假设(反证法), 那么c o s ( α-β )到底等于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 ,由c o s ( α-β )的结果模拟可能的答案。

  计算机模拟结论

  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黑板板书)。

  变换不同的α,β角度,结论保持不变。 同学们观察分析该结论的构成,右边与向量夹角的坐标表示一致.

  联想向量数量积(黑板板书),用向量法证明:

  (1)先假设两向量夹角为θ,α–β在[0,π],α–β=θ此时结论成立,(2)α–β在[π,2π]时两向量夹角θ=2π-(α–β)

  此时 cos[2π-(α–β)]=cos(α–β)

  (3)α–β在全体实数范围都可以由诱导公式转换到[0,2π] 综合三种情况,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得证

  经过大家的猜想,计算,证明,我们得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些同学开始产生疑问,我们最开始的两个诱导公式是否出现了错误,都是两角差的余弦,结论似乎不一致,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揭开谜底。

  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证明问题(1)(2)。

  带入具体角度,用两角差余弦公式求cos15°= cos(45°— 30°),同学们试着将15°分成(60°-45°)。(分成17°-2°是否可行)

  练习:

  证明: cos (α +β)= 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思考 : 能否参考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推导?

  我们的新课改提倡“减负”,从数学的角度,减负就是---“加正”,

  所以 α +β = α - (- β )

  由此cos (α +β)

  = cos [α - (- β )]

  =cosα cos( -β) +sin α sin(-β)

  = cosα cosβ-sin α sin β

  对比: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余 余 异号 正 正

  化简求值:

  (1) cos105 °cos15 °+ sin105 °sin15 ° =cos90 °=0

  (2)cos(θ+20°)cos(θ-40°)+sin(θ+20°)sin(θ-40°) = cos60 =1/2

  (3)cos35 °cos10 ° - sin35 °sin10 °=cos45 °

  回顾反思:

  提出问题

  由两个熟悉的诱导公式入手,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假设猜想——反证否定——计算机模拟猜想——证明——肯定结论——灵活应用——公式对照记忆。

  下节课需要解决的内容,通过已经证明的两角和余弦的思路,思考两角和差的正弦。

  作业布置:

  课本131页 第一题 和 第五题。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之后的又一种运算。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操作以及概括等活动,经历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归及分类讨论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三 )教学重点: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运用。

  本节课我所选用的媒体资源是从网络上下载并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之后进行使用的。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一) 教法与手段:针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我采用"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营造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利用<蜗牛爬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二)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总结——自我提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与学互动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通过<蜗牛爬行>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置了4个问题,这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同时为学生研究乘法法则创设探索的情境。

  2.归纳概括,解释应用:如果说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的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的问题。本环节共设置4个教学活动:

  (1) 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去充分讨论研究,然后师生共同给出每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2)观察比较,符号表示。比较四个算式(+2)×(+3)=(+6) ①(-2)×(+3)=(-6) ②

  (+2) ×(-3)=(-6) ③

  (-2)×( -3)=(+6) ④

  相乘的情况,发现两个因数相乘的积随因数符号的变化规律;(板书) 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个别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

  (3)归纳特点,引出法则。提出0为因数的两种情况,板书出算式,并分类探究,观察上述等式1-6,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释疑。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设计意图是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感受归纳方法和化归思想。

  (4)法则应用,指导运算。先指导学生严格应用法则计算课件上的两题,之后板书例1,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再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参与评价,强调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设计意图是熟练运算技能,加深对乘法法则的印象。

  3.课堂反思,知识拓展:适当的巩固应用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环节设置的计算练习稍有复杂,繁琐,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给出书上30页练习1,2题,并指出三个注意点: 1、两个有理数相乘时,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2、带分数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 3、分数与小数相乘时要统一成分数计算。

  4.激荡思维,突破难点:此环节设置的前4道小题是在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后,进一步拓展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及字母取值的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倒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拓展。然后给出例2,利用气温变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接下来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强调和总结。

  5.思考练习,巩固升华:此环节设置了两个数学小游戏,更好地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做铺垫6、小结反思,发展潜能:1.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相互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这种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

  2.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用的思想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新的感悟。最后在布置作业方面,加入一道拓展题,体现分层落实。

  评价分析

  1、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做到了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2、在引导问题的启发性上,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在数学思想的应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上,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上一篇:【实用】改名申请书4篇下一篇:【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