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优秀征文作文300字

2018-08-22征文

  童年的“野味”

  我的童年是在太湖之滨一个军营中渡过的,其时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正当共和国的短缺年代。短缺的年代里除了政治运动以外一切都短缺,“计划”内的食物常常无法填饱人们的肚子,于是除了各显神通尽力去获得“计划”之外的食物,人们还自力更生获取“野味”以补短缺——那时的草民百姓谁没有一些寻野菜捉野物的经验?

  贪嘴好吃是儿童的天性,我那时吃过各种各样的“野味”。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让我解馋充饥的“野味”至今难忘。

桑椹

  太湖周围是中国的丝绸之乡,养蚕缫丝非常普遍,而蚕的食物就是桑树叶,因此绿叶纷披的桑树在乡间随处可见。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的学校距军营七、八百米远,在一个小坡上,坡下左前方一条小溪环绕而过,隔着小溪就是一片桑树林,大概有五、六亩的面积,站在教室门口就能看到那绿油油的一片。

  印象中的桑树不算高,刚刚没过头顶,但已足以让我们在虬枝盘伸的桑林中嬉戏。不过最大的乐趣还在于桑树结出的果实桑椹——我们当时称它为桑子。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上下学时经过那片桑林,看见枝叶间已然垂吊起青白色的簇簇桑子,心里就痒痒地。过一段时间,有些桑子开始染上了红晕,明知并未熟透,还是会忍不住摘一两颗吃,酸中带些许甜。终于到了单衣快要穿不住的时候,肥大桑叶下的桑子们都已变得紫中带黑,薄薄的皮儿好像就要被汁水涨破,这就可以吃了——上下学路上吃,带到学校吃,也带回家吃。甘甜解渴的桑子给我们带来多少满足。

  我们吃桑子时是从树上摘下就放进嘴里,想来当年的农药也很短缺,一般不用在桑树上。不过大人们对我们这种吃法很不以为然,母亲常常责怪我们不讲卫生,说上面有虫子爬过,总要把带回来的桑子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再用热开水泡一下,才放心。

  后来读《诗经》,其中有云:“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原来吃桑子的历史还挺久远。

上一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语文《熟能生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