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说课稿

2020-12-30保护环境

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3~4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钉子板、

  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特点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为后继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预设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渗透。

  教学的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成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去创造。

  学法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为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课开始,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熊大和熊二的妈妈给它俩分地,他们每人都有一块青草地,但是形状不一样,它俩觉得这两块地不一样大同学们,我们当当小法官帮他们评判一下,那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两块地(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块长方形),怎么才能知道公平不公平?学生会纷纷讨论。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发散练习: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组对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没有关系。

  2、提升练习:让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像中有两个高和底,这样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知,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基础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整个习题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的方式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发展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全课小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则平行四边形地面积公式是:s=a×h

六、教学预设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说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特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上一篇: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案3篇下一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应用》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