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好的环境里成长作文(4)

2018-07-30保护环境

  一方面,是家庭环境。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是神圣和伟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确而又不容置疑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孩子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境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有“老师”的样子,既不能对孩子溺爱,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既要用循循善诱的思想教育孩子,又要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孩子,更要去掉不良习性,绝不能让自身的恶习影响到孩子身上。同时,我们的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是传统美德的载体,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诸如勤俭持家、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等,都是应该世代发扬和传承的。用良好的家风教育孩子,使他们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从古至今,用良好的家风教育孩子,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傅雷家书等等。再回顾上述的案例,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反的注脚。试想,如果这个大家庭和睦相处,不因利益之争而产生积怨,不因发泄积怨而大打出手,而做家长的,不因把自己的不满、愤怒一次又一次向孩子心中倾泻、灌输,作为十三岁的孩子也不可能在心里产生“复仇”的思想,也就不可能有后来悲剧的上演,正是由于“复仇”心里在孩子心中长期盘桓潜伏,才有在条件具备时的瞬间引爆。

  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孩子是社会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将来要成为社会栋梁,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正是由于孩子将来要成为祖国建设者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了目前教育孩子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相关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年犯罪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智能化和暴力倾向的特点,这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一位多年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专家认为:当今从学校到家庭教育的核心都是“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在文化学习上严之又严,而在“如何做人”的“心灵教育”上,却是放松甚至放任,很少关心孩子所受的外界影响和心理活动,缺乏与孩子的心理沟通。而未成年孩子的特点却是看得多,经历的少,思想简单,对于外界鱼龙混杂的复杂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往往不多加考虑,不计后果。还有一些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肆无忌惮地播放暴力、色情、凶杀、迷信的影视剧,造成了恶劣影响。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尽管每周上一节法制课,但网络、电视对孩子们的影响太大了,学校的教育抵不过电视、网络的影响,我们像是在进行着一场“争夺战”。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案例中,小华模仿电视中一些情节实施杀人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应如何进行教育?回答此类重大问题当然不可能一言以蔽之,但却给我们一些启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注重于文化学习,更要注重于“做人”的教育,即思想美德教育。同时,加大法制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对于社会,要加强管理,强化对藏污纳垢场所的检查,严厉打击“黄赌毒”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孩子是花朵和朝阳,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只有给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只有成长为建设国家的社会栋梁,才能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更加强盛,才能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上一篇:爱护生态环境的作文下一篇:请给孩子一个说的环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