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学情分析】
本课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理念】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见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信封。)
1、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2、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二、指导阅读
1、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2、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3、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柯老师信中的语气特点:真诚、耐心。
三、总结延伸
1、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2、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3、辩论会:
结合本班实际,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正视自己
善于沟通
【相关作业】
1、给自己的亲友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读后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 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 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道理。
三、 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词语
2. 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 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 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 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 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给“忽然”换个词。
4. 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 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 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 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 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 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 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 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 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 朗读这一句。
4. 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 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 总结全文
1. 齐读全文
2. 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6题。
五、 板书设计: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 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