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2021-04-21读书笔记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1

  第一次在那厚实的书架上抽出《童年》,就被那封面上的插图吸引了。一幢豪华的红瓦房子前,有一位男孩,他那沾了泥土的稚嫩的脸上,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坚定力量。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它以“小市民”们庸俗自私、空虚无聊,揭示了沙俄专制的黑暗和罪恶。

  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寄养在外公家。而外公的残暴、黑暗、虚伪让他不解,只有慈爱的外婆像天使一般,笼罩着他一次次搬家,让他结识了人生里的许多匆匆过客。尽管他的生活充满了压抑,但总有那么多令人愉快的事。随着外公家的愈加落魄,他那苦乐交织的生活也一点点逝去。

  最初的那些日子,阿廖沙的生活是一片阴暗,三岁的他在这陌生而又紧张的大家庭中,显得绰绰有余,而这个大家庭对于这位不速之客,并没有太多的热情款待,而老顽固外公却时不时的找借口让阿廖沙挨打。面对大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拳脚相加,让幼小的他很不理解。现实与幻想的差距,让小小的他变得坚强、正义。外公的不幸遭遇与逐渐成功让他同情感慨。丧父的让他大为吃惊。在他的世界里,上帝已不再是上帝,而是一位心灵的倾听者,他总是站在最上方,俯视这个世界。当然,上帝也不只是一位上帝,他更是人的灵魂,有至高无上的,也有罪恶的。在岁月的磨砺下,阿廖沙学会了很多很多,生活的堕落让他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艰辛,更让看清了是非面目。我至今还记得那句话:我要先杀死他,然后再杀死我自己。这是一位年仅十岁的小男孩所讲出的。同伴们的嘲笑,教父的嫌弃,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生活,而继父对母亲的残暴却让他忍无可忍。渐渐的,他懂了,由原本的无知变得懂事。有幸他遇到了无数的上帝,使他的心中开始萌芽。

  小阿廖沙的遭遇时无数俄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许那个年代已不被人所记忆,但阿廖沙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学习。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需要他有一个艰苦的童年,但拥有一个艰苦童年的人,必定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感悟。

  上帝赐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命运,他砸开水晶球,抛向人间,有的人见到了幸福,有的人只捡到了痛苦。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珍贵的财富,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体验,就会有不一样光彩。幸福是靠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在那个时代,不幸就是节日,闹火灾就是娱乐,在空洞的面孔上,连伤痕也成了一种装饰。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想要创造出幸福,也并非易事,书中的阿廖沙,却担起了这份厚重的责任。

  还记得春天时,野花上那缤纷的蝴蝶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不惜自掘坟墓,在茧中挣扎,才蜕变成如今的蝴蝶。事情总是有那么不完美的一面,这个世界也没那么多公平。给你一条路,你别无选择,命运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改善命运。我想,每一条路的尽头,都是满满的收获,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走下去。

  成功的花,它的芽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2

  读后感:很多人对卡夫卡的意识流尤其不理解,甚至觉得《变形记》里的甲壳虫有点恶心,我曾经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后来参考他人的理解,慢慢便有所懂得。尽管理解作者是用看似荒诞、奇怪的变形来表现人类生存可能遇到的一种状态,有时候又消极地想作家或读者真须这么“自虐”么?须要耗尽神力去直面和探究那样一些还没遇到却可能存在的可能么?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他也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可见昆德拉对作家的探索精神是极其赞许的。庄子说:“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我们会不会因为存在潜意识里的忧患和孤独感的潜滋暗长而终于让自己的生活受影响呢?卡夫卡对人生、人性思考得深刻,这点已毋庸置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卡夫卡的骨子里或潜意识里或许就经常存有孤独、矛盾、焦虑之类的阴暗因子。临终时他想把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我想可能是孤寂的他担心被人误读吧,倾向悲观或看得透彻的人很容易就相信人与人之间是难以沟通的。可是作品还是得以保存了下来,对于作者写作的每个真正的意图我们不得而知,误读或许总会存在,但对于文学作品,有多种解读的可能,能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思考,这不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吗?

  现在,我承认我还无法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深刻、系统的理解,随着阅历的加深,以后读起相同的文字,或许与此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判决》和《乡村医生》,这两篇小说带给我一丝触动,《判决》里的用刑被描写得触目惊心,极其残忍,揭露了执行官们对国家法律的盲目支持及国家机器对人的残酷迫害,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人至于残忍、麻木、无奈的可怕。《乡村医生》则似乎以一个简洁、精炼而精致的故事揭示人的自私性及不被理解的孤寂感。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就必须有救死扶伤的义务,被需要时,不管自身愿不愿意,最好还是得服从需要,否则招来非议。治疗后结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术水平的高低,好则名传千里,坏则“遗臭万年”。其实,医生也只不过是一项职业,只是工作内容的特殊和重要性使得他们肩负着似乎不可违背而又超重的责任和使命。也如有些人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作家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写出有质量,爱国、爱人民的“好作品”,支起精神的脊梁。想想这也是对作家不公平的待遇。放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也许我们见到人还是同样的自私,许多人还是处在不被公平对待的境遇中。卡夫卡揭示着人类的种种困境,可对于揭示困境的理解成了我新的困境。人的困境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不断被诉说着、不断被发现着??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3

  读后感:书的封面上说:“这是一本恬静的、充满智慧的书。”简单而又恰当的一句概括。我尽量平静着自己的内心,读这些一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我很想回到家乡的某个山中,坐下来,静静体味这本书,然后也写下一些感思的文字。这样,我的心会更加静,我会获益更多。我完全有这个条件,可从来未去尝试。小时候在山头、田间、水边不知跑过多少回,留下过多少足迹,只是孩童有的全是单纯娱乐的心态。当我渐渐有了思想,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便越来越少了,偶尔重走故地,有的只是陌生的感觉。记忆飞快地逝去,山、田、水变化了一季又一季,风雨吹洗的这片土地属于我的时候是在几世纪?远,很远,越来越远了??我怕杂草扫身,怕飞虫,怕走磕碜的乡间小道,便捷的城市生活竟然让我如此脆弱了,乡间的大自然是不是越来越被像我这样的人遗弃了?不再深究,最起码因为梭罗的《瓦尔登湖》让我在今天意识到并提醒自己注意这个问题,我的记忆猛然复苏,现在作为成年人的我如果有了可行的想法,该不会拖拉着不行动了。我会不会像梭罗一样去享受大自然,在自然中思考,谁说得定呢?梭罗说:“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是啊,只要有想法了,我还怕什么呢?!

  曾经我只知道有一个似乎专属于一个叫梭罗的人的湖叫瓦尔登湖,一切只知其名,如今通过真正的源头之书,而知其实——梭罗和“他的自然”的故事。全书由“我”来发言,让我感受到作者体验之真实,我也赞成作者的这种“不谦逊”。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感,写得并不俗气,而是精致、优美;外人看来是单调的生活,在“我”的笔下丰富而多彩、有趣而迷人;同样是写生活,“我”写出的却是哲思。梭罗的确是智慧的,从行文中感觉他是个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旅行家、又是思想家、诗人、农夫。从我标榜的这种种头衔,就知他的故事会多么独特。他真正是去享受生活,全面调动了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各种感觉。他观察草、木、鱼、虫、鸟、兽、天、地、山、川这些大自然最富有的东西,因为用心,所以观察得细致、精妙、别致。当他以平等的、友好的眼光看待这一切的时候,他已与它们融为一体,领会了这一点,便不用问梭罗寂不寂寞。不知是景色使得梭罗的文笔美了,还是梭罗的文笔使景色美了,或许是相得益彰吧!瓦尔登湖在作者的描述下似乎能在我们面前现出原形,从形状、水的颜色、周边的景致到四季的变化甚至深度,我们都能一一得知。总之,借助梭罗的想象、渲染、刻画,瓦尔登湖变得神秘而迷人。透过许多描述,我们都不得不说作者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同时,作者在叙述每一个主题时,无不加入自己的人生哲学,他有自己的推崇的生活哲理,颇有主见。他的想法可能一般超出世俗的常人的理解范围,更加深刻。会思考、勤思考的人一定不是懒惰的人,不能使自己的精神富足的大有人在,现在的人的确走的太快了,在不停地、贪婪地追逐外在的东西,忘记了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体会着身心疲惫了而找不到原因的悲哀。

  梭罗是特殊的,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体验那同样的生活,但我们似乎不应该拒绝如此的智慧。

上一篇:《文学少女》读书笔记下一篇:《文学少女》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