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反思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题记
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要有知识,就要学习。惟有学习,才能使人聪明,使人进步。要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而学贵有恒。为学,要有恒心和毅力。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多看多学多问,才能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知识。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确,学习不可浮于表面,要探其究竟,深钻细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不去学习了,你永远不会做任何的事,只会找别人替你做。”
朱德在1923年进入德国的歌延根大学,为了掌握德文,朱德首先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等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就能够用德语会话和阅读的德文书报了。他还利用考察德国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正如他所说:“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努力学习。”
考
所谓“不是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考试正是学习后的考验,考得顺利当然笑逐言开,而考得不怎么好却只是一种“以患为利”的磨难,而磨难正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它能激发潜能,锻炼能力,使人更具生存力。在被讽刺、被诬陷、被围困、被打击的时候,潜能则可能最充分地爆发出来。周文王坐牢时写出《周易》;孔子在困境时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赋出《离骚》;左丘明失明,着有《国语》。孙膑残废了写出兵书;司马迁不仅“沉疴无碍英雄文”,更是“命运不济文章兴,坎坷作民族魂”考,表面是苦,实质却是甜。
思
为什么学后必思?因为思考后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正确运用。学习与反思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引用胡达源的名言:“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面对考,要勤思;考后,要反思。思考使人一层楼,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反思反思,易解其意,就是反复思考。当忍而三思须凭心暗想。
我国宋朝哲学家朱熹发明了“吃”书法。他认为做学问之道,不光是要吃得进,还要吐得出。吃是读,吐是思与写。把你所学的东西,在脑子里整理思索一番,勤用脑,多用笔,学问就更透彻,“吐”也是“吃”的一种检验方法。
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学问才可以进步,知识亦可以提高,方为有益。
第二篇:一场关于“学习班”的狂欢
3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江苏省的一个特殊学习班————“上访学习班”。一时间,网海沸腾,出于义愤的朋友们群情汹涌,评论如潮。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关注某一件事时,出于民意,本来可能不会有什么起色的事会重新有了生机;而且,对受害者无论是道义上还是行动上的支援,都会产生一种震慑力量,使得某些诸如“上访学习班”的恶瘤得到控制,乃至消除。这样,于人于已于社会,都是有利的!
只是,当这一种对事件的关注从义愤异化成了一种于已无关的调侃时,所谓的共同关注,可能就沦为了只是某些人有狂欢。这样,以上我所说的那些作用也就失之大半!
以此事为例。看到不少评论文章,的确,有不会人很冷静客观地评述,写得中肯而切中实际,比如晏扬的《信访学习班是法治社会之耻》;但也有些评论实在是扯远了。譬如有的人从“上访学习班”出发,明知这所谓的学习班的可恶,却还要求也让某些官员去“学习班”学习学习。言下之意仿佛是要某些官员也去那里面试一下个中滋味,去让人打,去让人揍,乃至于还可能给人玩个“躲猫猫”,整个人都消失不见!
实话说,这样的观点过于偏激了!当我们面对一个错误的机制时,我们应做的,是消除掉它,而不是让当初的缔造者也去这个错误的机制里受同样错误的罪。“缔造者”错了,自有法律来问责,以暴力来对付暴力,终究不是上策!
窃以为,对于一件事件(并不局限于新闻),有一些话,我们可以在茶余饭后玩笑着说,但绝不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而将它当作一种主张提出。一个观点的陈述,认真与调侃,还是分清楚些好!!
第三篇:学习中的反思
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谈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在这些坐位变换和热闹场面后,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重“合作”轻“自主”。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好?”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等。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二、重“形式”轻“探究”。
在一次听课中,初读课文后,执教老师说:“小组合作,相互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可静心观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在读,有的学生在相互嬉闹,有的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为了谁读哪一部分而争论不休。整个活动过程看似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自主、交流、互动。
反思: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是和探究、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先思考以下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准备。如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以上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几遍,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想好后跟同学谈谈。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重“主体”轻“主导”。
如我在执教《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以小解说员、小导游的身份来解说喜欢的.一对动物的互惠互助的过程,可以把喜欢的动物的互惠互助过程编成故事来告诉大家,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学生开始活动了,场面看似喜人却很混乱,自由组合后难以组织引导,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这样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即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
反思:教师缺乏适度的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没有作适度的点拨、指导,在分组学习前,可以先选择一对动物的互助互惠用表演或者解说的形式先展示给学生看一下,由扶到放,让学生先有初步的印象,再进行分组学习时,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小组组织不成功。合作小组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后,就使得一些兴趣相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而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成了这节课的旁观者,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措,引起课堂的混乱。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小组内的学生应力求均衡,并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也将受益。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