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两个无悔优秀征文
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小编收集了教师两个无悔优秀征文,欢迎阅读。
教师两个无悔优秀征文【一】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选择,也许它会影响你的一生,给你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下面我就讲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那时我正在一所区中学教书,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天,我忽然接到市人才交流中心打来的一个电话,通知我到市某中学去一趟,说某中学的校长要面试我。我考虑了一下,然后就乘车到了某中,某中的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然后叫我第二天试讲。第二天,我按时到了某中,在两个班级进行了试讲,校长们听完课后非常满意,决定让我星期一正式到某中上课。
第三天,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学生们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件事。我难过的告诉他们:“同学们,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因为明天我就要到某中去了。”同学们听完后,都恳求说:“老师,你别走,我们需要你,我们舍不得你……”我说:“同学们,我也舍不得离开你们,因为我们已经相处将近三年了,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但这次调动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因此我不想放弃它。”同学们都沉默了。这时我说:“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分手了,为了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我给大家念一首诗人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我读完后,班上的文艺委员站了起来,她说:“老师,我们想送你一首歌《送别》”。说完全班同学动情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着,唱着,同学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有的哭出了声音,就连平时最调皮的男孩也流泪了……,这种情景也许只有在电影电视中才能看到,此时此刻,我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是我第一次在学生们面前流泪,我尽量的低着头,不让学生们看见,怕引起他们的伤心难过。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缓缓地走出教室,靠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
下课后,同学们纷纷把自己亲手制作或买来的纪念品送到老师的手上,有卡片、字画、笔筒、风铃……一张张卡片,一件件礼物,都代表了同学们的一片心意,在我眼里,它们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孩子们一颗颗水晶般的心灵,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珍贵的礼物呢?
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被学生们的真情感动了,我的思想开始动摇。我想,我不能为自己的前途而放弃学生,我要对学生们负责,要对家长们负责,我要把这届学生带完,我要亲手把他们送上高中,不辜负学生们对我的爱戴,不辜负家长们对我的期望。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学生们时,他们都欣喜万分……
虽然我放弃了这次调动的机会,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得到了许多更珍贵的东西,我将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回忆。
教师两个无悔优秀征文【二】
“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因为一次的选择,写下一生的承诺: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后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王秋华历史文化学院一名普通的教师,一个拥有29年党龄的老党员。以积极的心态,用务实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追求卓越。在辽宁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们聆听了她与党心心相惜的故事;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壁立千仞,师者如斯”;我们深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奋斗不止的不竭动力。
不悔的追求
王老师说,自己一生最不后悔的两件事:一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二是选择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几十年来,她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兢兢业业;为师“传道授业解惑”;对党,满腔热爱、无限忠诚。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始终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70年代大学生的王老师,拥有那个时期、那个时代的最朴实的情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追求是她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懈奋进的动力。1976年6月22日,是王老师一生都不会忘怀的日子,22岁的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29年来,她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为一名历史学工作者,她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从事了四年的考古工作。工作环境的艰苦与工作量的庞杂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作为一名女性的她,却始终工作在考古发掘的最前线。作为辽宁大学的一名普通的教师,王老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不叫苦,不喊累。她说,作为一名党员,为集体做点事,为辽大做点事,这是应该的。不悔的追求成为王老师恪守一生的信条。
平凡的岗位
王老师多年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她说:“作为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全心全意搞好教学。”
她倡导对本科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她主讲的两门课程《中国博物馆学》、《社科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都是动手能力极强的课程。根据这两门课的特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教学与总结性教学相结合,随时将最新科研成果、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并注重更新教学内容。课堂注重讲授重点难点,以实践性教学为特色。应用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特色教学、感性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王老师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从一个电脑盲到自制多媒体课件,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会就学,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老师。”一次,因为没有听到系里的一位老教师讲授的课程,她主动找到学生借来笔记,而且还手抄了一遍。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教师不断进取的执著精神与立足本职的敬业精神。对同学而言,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她教育学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看事,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她还说:“大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王老师主讲的《中国博物馆学》课程,2000年、2004年两次获学校教学成果奖,2004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辽宁大学精品课,并首批入选辽宁大学主干课。听她的课,就像在中国古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进行一次芳香之旅。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王老师做出一辈子都不悔的选择,她把教师不仅仅作为一种职业,更作为一种事业来经营,作为一种信仰来全身心地投入。
深重的责任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一份对未来、对社会的责任。走上工作岗位的王老师深悟这一点,所以她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她认为,教书育人,品德先行。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她全身心地做学问,兢兢业业地做事情。
1998年9月落成的辽宁大学历史博物馆,留下了王老师和她的同行者们奋斗的足迹。博物馆的建立历经了两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们放弃了节假日,冒着酷暑,不畏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大到建馆计划、陈列设计,小到每一件文物的说明,每一个细节都做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把建好博物馆看成是自己的神圣职责。由于过度劳累,王老师几次病倒。她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博物馆进行了具体内容设计,使历史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学课程活生生的实验室,开创了独特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自博物馆开馆以来,王老师不知多少次义务接待参观者,其中有国家领导人、外国友人、考古工作者、历史学专家等等,只要学校有需要,她都随叫随到。她说:“历史博物馆的意义一方面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另一方面它是展示辽大厚重文化的一个窗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辽大,触摸辽大的文化。”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会在辽大,会在留有历史印迹的'每一个地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王老师的身影。一个选择了历史专业的治学者,一个选择了教师职业的奋斗者,一个拥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始终不渝、坚定而执著地做着自己一辈子都不后悔的两件事: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