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话题作文:开封城南朱仙镇清真寺导游词(2)

2020-06-28开封

  我们看这几根石柱,是本清真寺石雕艺术的最佳代表。上边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种类繁多,上边刻的有传统的梅兰竹菊图案,这根上雕刻的是“八仙宝瓶”雕工精细,生动逼真。其它的上边雕刻着祖国的大好山川,气势磅渤。

  好,现在让我们跨进山门,这一跨仿佛使我们跨进了一个充满伊斯兰文化氛围的天方国度,又好象使我们沿着历史足迹,回到了明清时代一个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空间。

  我们再看这根石柱,还有这根柱础石,这可谓是本清真寺的镇寺之宝,最为奇妙。刚才我们在外边已经介绍了那块题为“未雨先行”的匾额。那四个字就是来源于这块石头,即未雨先知石。这块石头是古代劳动人民预知天气变化的“晴雨表”这其中有一个典故,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夏天,乾隆下江南巡游,途经朱仙镇见清真寺幽静便下榻清真寺,当时正值七月天,天气晴朗炎热,乾隆皇帝离开时,当时清真寺的赛阿訇是阿拉伯的后裔,送给纪晓岚一件斗笠,一件狐皮袄,和一把雨具。纪不知何意,赛阿訇说,天有不测,必有大用。乾隆一行驱船顺运粮河南下,刚走出二十余里,就风雨大作,雷雨交加,气温骤变,纪晓岚赶紧把赛阿訇送的狐皮袄给乾隆皇帝披上。自此,纪晓岚倍受皇帝恩宠。而纪更加不解。于是巡游结束后专程返回清真寺,询问赛阿訇何以预知风雨。赛阿訇引领纪至石柱旁指着石柱上的石刻画说:自古清真寺有一说法:‘通天灵柱是根宝,刮风下雨早知道’随后又指着对面的柱础石说:还有一说法:‘月晕有风,础润有雨,风雨交加,必有冰雹’。而你们来的前天晚上有月晕,柱础石湿润如洗,因此我断定天有不测。

  纪晓岚走近石柱用手摸着石刻画问道:这种奇象始于何时?石刻画中一人打伞又是何意?

  赛阿訇遂将纪晓岚请至教长室待茶,然后言道:说来话长,乾隆初年,本寺有位钱老阿訇,此阿訇学识渊博,德隆望重。他白天封斋,夜晚礼拜,终年不辍。开封城南朱仙镇清真寺导游词。当时他家住河东,素常除了经大石桥到清真寺,不去其它场合。老人家来清真寺有一奇特的习惯:无论天气晴雨总爱打一羊皮伞遮住脸部低视而行,人们不解问之,他解释道:念经人讲的是心静如水,目不斜视,此举乃为避免目视异性而乱了功修云云。于是人们都敬称其为“皮伞阿訇”。此外,他最受穆斯林敬爱之处是他曾徒步西行朝觐麦加,历时两年历尽艰险。返回时带回了麦加的圣泉水,此水曾被历代圣先知所饮用,圣地麦加城亦傍此水而生。故,穆斯林对此水珍爱有加,争相饮用。然而由于路途遥远,气候干燥,钱老阿訇从麦加返回时,所带之水所剩无几,面对全镇求水若渴的穆斯林信众,钱阿訇在一番真诚祈祷之后将圣泉水倒入了已近干涸的古井中(此古井现在那边的展厅中),不时井水激增甚旺,穆斯林群众争相打水,以求沾吉。自那以后,穆斯林商人出门经商之前,必先从井中打水净手,祈求平安。后来各兄弟民族的非穆斯林也纷纷前来汲水,共沾吉福,遂使古教大昌。

  一年夏天,一连五个月干旱无雨,河水干涸,庄稼枯死,人畜濒危。无望的穆斯林将希望寄托给笃诚的钱阿訇,希望他替众向真主祈雨。钱阿訇说:此乃众人浪费粮食过多所至,我们应该向真主忏悔才是。于是命令全体男性穆斯林洗

  过大小净后,跟随钱阿訇来到西地坟场的空旷处。率众面向天房礼过两拜后,全体捧手向真主忏悔,祈求真主赐雨。一连祈雨三天,终于在第四天喜雨天降,众生欢喜。从此钱阿訇获得了“筛海卧力”(近主之士)的尊称。然而钱阿訇则严肃地说:“此乃真主之大能,非我之力也,是大家的‘杜哇’(祈祷)被承领的结果,往后不得再浪费粮食了。”随后为了表达对钱訇的感谢,镇上的回汉两族群众联名为皮伞阿訇赠送了一块匾额,上写“霖雨普沾”。(此匾现被复制在配殿之中)

  有一天,朱仙镇一从事皮毛生意的穆斯林商人骑马从陕西回镇,途至中牟时,路遇钱阿訇骑着一头毛驴西行。钱阿訇嘱托商人道:“有两件事,望你替我代办,一、你回去告诉大家三天后有无名氏赠送石材给清真寺,让大家准备迎接。其二、今日镇上有人‘无常’(去世)了,你告诉大家不得给此人立碑修墓。”然而商人回到镇上却发现悲痛万分的穆斯林群众正在参加钱阿訇的葬礼。商人将途中所闻告之于众,众人悲喜交加,对钱阿訇崇爱尤甚。最后按钱阿訇的遗嘱将其遗体简素掩埋。

  三天后,清真寺果然接到运粮河码头送来的货票,货票上写朱仙镇清真寺收,下写无名氏,中间盖有阿拉伯字样的戳印。巨大的石材搬至寺门口。时至在大清嘉庆十年,原有的清真寺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于是寺委会决定重修清真寺。能工巧匠先将石材在水中浸泡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开凿出了八根石柱和八块柱础石做为山门的基础,并在其上雕刻了许多精美的图案。为了表示对钱阿訇的怀念,老人家打伞过桥的图景也被刻在了山门内侧左边的石柱之上。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天将下雨之前,石柱上的石伞和对面的柱础石上就会出现大量的精莹剔透的水珠来。翌日必有雨降。后来这一奇观被人们发现,并争相传颂。于是朱仙镇最早的晴雨石就诞生了。嗣后,镇上农民耕种收晒,商人把握商机,都要以它来预知天气,尤其是每天到清真寺礼拜的穆民,每当经过此石柱时必要驻足观察,若发现潮湿,便提醒自己第二天来清真寺礼拜时当带雨具,以防被淋。赛阿訇讲完此典故,纪晓岚仍听得如痴如醉,有随行官员推之,方才如梦初醒,赞道:“好一个未雨先知也”,并挥毫写下“未雨先知”四个大字赠予清真寺。  后来制了匾,挂在寺大门上,后惜被毁,如今挂在大门上的这块匾,乃开封市现代书法名家牛光甫先生仿写。

  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石柱上的这幅对联,上联是:“所传有圣所述惟贤教之诲之育亿万人之灵秀。”意思是说,伊斯兰教乃穆罕默德圣人所复兴的,而不是他创建的,因为伊斯兰教和之前的犹太教,基督教最初的信仰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后来出现了混乱,于是真主派遣穆罕默德圣人来复兴原本的宗教,并以伊斯兰来命名。而伊斯兰教的开拓与传播则由穆圣的几代弟子们及历史上的先贤们代代相传,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伊斯兰教的宗旨是教化世人脱离迷误,保持心灵的健康与灵秀。下联是:“与地同流与天合化悠也久也运千百世之清真。”意思是说,伊斯兰的信仰是上顺天理,下合民情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世代相代,且保持其清真原貌,无有丝毫变更。这段对联说明伊斯兰教是开天古教,也是人性化的宗教。

  好,我们再看眼前这座呈“回”字型的庭院布局,这也说明了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关系,从历史角度来看,是伊斯兰教造就了回族,唐朝时期,回族的部分先民,即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将伊斯兰教带到了中国,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演变,于元末明初形成了回族这个民族,所以回族的民族文化是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的华夏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果,但其主体部分仍是伊斯兰文化。所以清真寺庭院内出现的“回”字形的布局是对回族和伊斯兰教两者之关系的辩证。

  我们看到庭院里边种植了各种花卉,而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试想,人们在完成严肃的宗教功课之余,漫步庭院,观赏吐芳花木,听闻着鸟鱼花香,内心该是何等欣慰。与那宏伟壮观的礼拜大殿及月台的严肃宗教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极佳。

  在此,我还要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棵皂角树,这棵树是以前一位叫兰玉田的老阿訇生前种下的。为什么要种这样一棵树呢?有它的特殊用途,据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去世后,殡埋之前,要为他的遗体进行清洗,洗净时,不能用化学的洗济,而要用天然的清洗济,于是就用皂角泡水来洗。所以这棵树对穆斯林的丧葬事宜是必不可少的。

上一篇:开封大相国寺作文下一篇:关于赞美美丽的开封为话题的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