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文

2021-03-03鲁迅

鲁迅的作文十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的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的作文 篇1

  鲁迅先生被喻为“中国魂”,试问除了鲁迅先生,谁还可以担当起这几个字的份量。

  鲁迅先生对国家的爱是深沉的,而对国家的恨也是咬牙切齿的。爱是爱它的丰饶,爱它的壮丽,恨是恨它的黑暗,恨它的麻木不仁。

  把笔当做弓,把字当做箭,同样把敌人伤得血淋淋的只有鲁迅先生,只有鲁迅先生的笔才会有如此的杀伤力,才会如此的致命。

  看鲁迅先生的散文,他把我们引领进入他的那个时代,他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愿意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欢乐着他的欢乐,悲伤着他的悲伤。我们的魂逃脱了自己的本体,便如神游了一遍又一遍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回忆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像这一切是我们所经历过的一样。

  鲁迅先生并没有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虽小,但短小精?I的小说却也足以证明他高超的小说技巧,塑造了无数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阿Q,狂人,祥林嫂……哪一个人物不是给人以震憾,让人难以忘怀。而且,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仅仅给了人一个个故事,还饱含了思想的火花,忧国忧民的情绪永远笼罩全文,让我们的思想也为之触动。

  关于鲁迅先生的诗歌成就,有人这样说“鲁迅先生虽然诗作不多,但每首都是诗中精品,有谁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能不让人钦佩?能不让人欣赏?那是一种怎样的用字化境,怎能不让人震憾?”

  鲁迅先生,一代文豪,他用笔做武器,战斗了一生。那种酣畅淋漓的讽刺艺术是对人类语言的一大贡献;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又使他成为了“中国魂”。

鲁迅的作文 篇2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无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成路后走的人更多了。鲁迅却没有告诉我们有路后的地上会怎样,这是他始料未及百算一漏的。现实告诉我们地上有了路人走多了便成沟了。 鲁迅在他的《故乡》里说: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的说法不一定是对的,起码算不上全对。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地上的路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都知道他在从文之前是学医的,后来他为什么不走救死扶伤的“白大夫”之路了呢?也许你会说是因为他在日本电影院看了一场有中国人入演的记实片,的确,我起初也是这么深信不移的。但事实告诉我这只是一个小片段,就像鲁迅看到的电影片段一样。这只是鲁迅转意从文的一个小插曲,插曲的存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它使鲁迅看到中国的土地上还没有一条让麻木冷血的“龙的传人”走的思想之路。这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让真热慕于医科的鲁迅知道广漠的赤县虽有繁星般众多的炎黄子孙却走不出一条能御敌富强的民族之路。堂堂华夏大地缺的不是走路的人,而是缺能走出路的人。所谓能走出路的人指那一些人呢?鲁迅就是能在没路的地上走出路的人。

  在那个人且相食外忧内乱的时代何曾少过欲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热血爱国者,鲁迅是最具代表性的爱国“愤青”。稍接触过鲁迅文学的都知道鲁迅在热血青年时代去了日本仙台学医。学的而且是骨骼学。那时的鲁迅天真地认为医道能救死扶伤就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个时代的爱国“愤青”都很天真。总以为学医就能就中国人民救广漠的赤县。所以从医之路成了那个时代爱国者的明智抉择。鲁迅也随了波逐了流到了日本研究人的206块骨头。忒天真无邪的。但中国的土地上没能让他们走出一条活路。当鲁迅不经意地看到日本崽屠中国人的记实电影时他犯懵了。那一可的他才涣然冰释醍醐灌顶,人走多的地方不一定就有路,没有针砭的路是不可能在中国广漠而荒芜的土地上走出来的。学医的中国“愤青”多如麻,但医者是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出一条救国图存的路的。中国人的病不在肉体上,而是在思想上骨子里。只可惜鲁迅看到的是主观上的骨子病,他天真地认为治好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病中国有就有骨气了。他错了,错得彻底!如果他还一如既往执迷不悟地幻想在中国满目苍痍的土地上走出一条拯救中国的医学道路,那么他错得愚昧极了。那一段小插曲让鲁迅知道地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也不一定成为路,人走多了可能成为沟让那时代的话中国人越走越深越走越不能自拔。他毅然抛弃了和藤野先生深不可测的友谊弃医从文。他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劣根长在思想上而不是肉体上。

鲁迅的作文 篇3

  我一直相信,无论长夜漫漫,无论前路迢迢,总有那么一双眼睛,能穿透历史的阴霾,看尽沧桑流转,看透世态炎凉,一如锋利的长剑,刺破浮云鄂未残。

  迅者,从走卂声,疾也。先生的一生,如他的笔名,满是飞越与奔跑,奔向他进取、正直、从容的眼所憧憬的前方。尽管时光如梭,曾经的景象已不可察,我亦能从残存的光影中,得窥其眉目英朗,即使相隔百年,自让人心生敬意。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照片中先生的眼总是各向上看的。上眼眶曲成下压的弧线,仿佛满弦之弓,蓄势待发,顶着不断上挑的眼珠,别有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样的人,别人说他不懂人生,把眼光放在脚下,求个安逸,保全己身,便已足够。我想,先生即使“懂”,大约也是不屑的。“不满足”造就了他的不平凡。从路矿学堂到仙台学医,从受尽歧视的华人到以文为戈,一往无前的战士,他一步一步前行,走出世上本无的新路。原来,他的眼是窄小的,容不得太多,容不得自身的学术不精,容不得世道的黑暗阴沉。他不满足,于是试图改变,所以他总目视上方。或许也只有深邃浩瀚的苍穹,才堪与之对话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睫毛上扬,眼神中满怀着期待,先生似乎有许多要倾诉。统治者的屠刃和燃尽思想的烈火,产生了无数的病态麻木、自甘为奴、逆来顺受的眼。然而他们永远不明白,什么都可以被洗尽,只有大脑不能,思想是凤凰,是焚烧不尽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消灭。怒目圆睁,满怀愤慨和怜悯地看着眼前悲哀的世界,那眼神足以让任何阴险和野心勃勃的人心怯胆寒。是的,无须沉默,伴随着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而来的,是《彷徨》、《呐喊》、《华盖集》……我终于明白先生眼中的期待,就让他在愤怒中嘶吼,去振醒人心吧!

  “当我成尘时,你会见我的微笑”

  岁月总是无情的。先生眼角拖起长长的皱纹,载着沧桑与疲惫,摧残着他。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无数个黑夜,先生苦撑起他早已困乏不已的眼,坚持着他的坚持。先生的眼,浑浊又澄明,那疲乏背后所掩藏着的是从容与无悔。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价值,在他那里获得了平衡。正因为时日短暂,才需要夜以继日的奋斗。被辛劳击垮的先生,还是从容地离去,没有冠冕堂皇的言辞,只留下几件小的心愿。只是他的眼,依旧如光耀一般,闪在民族的血液深处。我这才发现,他的不平凡中,其实又包含着平凡,而这平凡,却透出别样的卓越。

  而今,斯人不复,而先生的眼,依然承载着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激励我辈。所以即使那些“当代的阿Q、孔乙己”试图将他的文章从学生案前的书本中移去,却也只能是显示他们的心虚。那眼神,早穿越时光,满含骄傲与不屑:“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是的,他们害怕,害怕有一天这个国家出现千千万万个鲁迅的眼,那进取、正直、从容的眼。

  然而此日不远。

  我一直相信。

上一篇:有关鲁迅的作文4篇下一篇:精选鲁迅的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