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作文教学设计(2)

2020-07-26人物作文

三、拓展练习——写一写、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笔练习以及评阅他人的作品得到写作技巧,培养写作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结合老师设定的情景,对人物进行描写。

  要求:突出个性,力求形象生动。大屏幕显示:

  情境一“今天公布考试成绩,王刚自以为成绩一贯优良……最后才走进教室。”王刚最后一个走进教室时是什么样的情形?

  情境二“老师发下了数学试卷,王刚一看,不禁怔住了。”怔住时是什么样子?

  情境三“老师宣布成绩,王刚退居20名以后,他难受极了。”从外表看,王刚怎样难受?

  情境四“王刚暗下决心……”这时他又怎么想的`?

  ②师: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传阅本组本次作文,并向全班同学推荐其中的优秀作文,要求能结合作文评论其优点。

  ③师:我们每个人都点点自己在这十几分钟内写的作文字数,王刚只有两三分钟的表演,但你们能写得这么多这么好,这得益于我们的细节描写,那么,怎么写好细节,我们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规律:

  (1)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2)要抓典型细节。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3)细致地写,恰当地使用比喻等修辞方法。

  (4)可以适当通过别人的心理、语言描写,反映所写人物的特点。

  (5)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6)……

四、推荐方法——品一品学一学

  (设计意图:由段到篇提升层次讲解运用技巧,以求学生能根据文章实际需要灵活设计描写方法。)

  师:刚才我们从单独的片段中学习了细节描写,但一篇文章不可能如此单一,现在我们就由段到篇来讲讲整体运用的四种技巧:

  1、抓住人物在相同事件的不同表现,在纵向对比中体现人物的个性。

  示例:二十三回宝玉见贾政前后的一段细节描写:宝玉听说贾政叫他时,“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了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死活不敢去”。不得不去时,“宝玉只得去了,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挨着门进去”。如此光景,不禁令人想起老鼠不得不见猫的情形。但出来时的宝玉,可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慢慢的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出去了。”真是避之若火。进去时同出来时一相对比,就使得宝玉顽皮惧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2、抓住人物在不同事件的相同表现,在纵向对比中体现人物的个性。

  示例:鲁肃说:“小人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借去许多时间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为好。”鲁肃说完后,专侯刘备答复。哪知刘备无话可说,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鲁肃见刘备哀声嘶哭,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急忙问道:“皇叔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之处。”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3、抓住人物在相同事件的不同表现,在横向对比中体现人物的个性。

  示例:第二十一回对林黛玉、史湘云二人睡态的细节描写:“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把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干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短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一幅双艳共栖图,赋予她们各自不同的睡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一静一动、一紧一松,分别体现了林黛玉的文弱安静和史湘云的豪放天真。

  4、抓住人物在不同事件的相同表现,在横向对比中体现人物的个性。

  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从“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无须防备,尽管细听。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得真真切切。

五、动笔写写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练,加深描写手法的运用技巧。)

  师:这一张张图片,引起你无限的遐思,请选择其中最能触动你心灵深处的一张图片,讲述一个与此有关的故事。

  要求:1、自拟标题。

  2、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3、运用所学的各种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作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物描写作文》教学设计

2.人物描写的作文片段

3.人物描写的精彩作文

4.人物描写英语作文

5.人物描写开头作文

6.人物描写的精选作文

7.人物描写的作文

8.人物描写的英语作文

上一篇:《北京》片断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开篇的五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