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生命之树有感作文(2)

2020-04-23

  观看生命之树有感作文【3】

  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新作《生命之树》今日在戛纳卢米埃尔厅展映。这部其四十年来的第五部长片不能被称之为“好”电影,因为真正的艺术不能用“好”“坏”来衡量。不管好坏,都无妨它成为又一部意识流电影的经典之作。

  网易娱乐5月17日报道(文/帼杰) 被誉为“好莱坞诗人”的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新作《生命之树》今日在戛纳卢米埃尔厅展映。这部其四十年来的第五部长片不能被称之为“好”电影,因为真正的艺术不能用“好”“坏”来衡量。“好”电影可以是卖座的、感人的、发人深思让人快乐的,怎么样都好,就是不能像《生命之树》这样接近纯粹,让审美失去了评判准则,只能用“接受”或者“不接受”来对待它。而不管接不接受,都无妨它成为又一部意识流电影的经典之作。

  电影主线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德州,杰克(成年由西恩·潘饰演)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布拉德·皮特饰)是空军,是个要求儿子对他说每一句话都要先说“”yes,sir”的严厉父亲,母亲是温柔的家庭妇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杰克和他的两个弟弟成长起来。出于对父亲的心理反抗,杰克慢慢生出暴力、迷茫等种种负面情绪,然而弟弟的夭折,让他开始思索“生命”这个沉重的命题。

  影片充满了哲理意味的内心独白及富有美感与想象力的画面,泰伦斯·马力克对影像和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让人叹服。其影像最打动人之处不在于色彩和构图的美感(当然,它们也确实很美),而在于每一格画面所富有的生命力。马力克已经把简单的物理运动升级到场面调度的艺术层次,镜头内物质的扩散及纵深运动,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更可以在镜头调度里感受到生命韵律。那些影像不是他的电影手段,而是他的演员,是比西恩·潘、布拉德·皮特更本我更娴熟的演员,导演只要将摄影机架好角度,就可以看到它们绚丽的生命之舞。

  有观众认为尽管马力克之前的作品里也到处是壮丽的画面,但《生命之树》对影像的表现实在有些过头,高速拍摄岩浆崩裂、海浪翻涌、沙石流动甚至细胞运动、星辰运行……最极致的时候,有长达10多分钟的段落,完全没有人物,从宏观到微观,到史前世界,导演用流畅、没有逻辑痕迹的手法,将他认为的所有美好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剪辑在一起。有一种观后意见认为美则美矣,但是这些镜头多到不可忍受。其实,导演要讲的是“生命”,那为什么要只关注人?海浪的轨迹,沙丘的纹路,难道就不是生命的真谛?这些看似多余的画面每一个都在渲染生命的张力,因此这里根本不需要剧情,或者说它们已经是情节本身。

  睁开眼是绝伦的影像,闭上眼是伟大的乐章,《生命之树》的电影原声就是一部交响诗。抛开电影,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得主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的作品本身就具很高的艺术价值,看看他的创作履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国王的演讲》、《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暮光之城》……《生命之树》这样一部哲学思辨性强的电影给了亚历山大更大的创作空间,恢宏的交响乐和圣歌完美配合了电影“生命”的主题。若不是戛纳没有此类奖项,最佳原创音乐很可能又要落入其手。

  在意识流电影中,内心独白向来是重要的。而对马力克这位没毕业的哈佛哲学系学生来说,哲学思辨体现、但不仅仅体现在电影独白中。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用画面、音乐、音响效果等一切出现在电影中的东西进行思考,人类的思考反而最浅白无力。演员独白的台词往往呈现迷茫的追问“你可知道我们生来为何?”“我怎么回来?”“他们在哪儿?”,苦苦的追思比不过一朵花绽放的顿悟。所有的水花、岩浆、砂砾、星辰,都用它们的轨迹给出生命的答案。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人和动物是生命,导演将他的哲学思辨性体现在展示宇宙万物的生命魅力。影片最后,中年的西恩·潘(儿子)、实际年龄比他小的皮特(父亲)、少年的二儿子(死去的儿子)奇异的出现在同一画面,在隐喻天堂的空间里,父子的最终和解完成了马力克对生命的追问。

  这样一部受关注的电影,在放映后得到嘘声一片,其实倒是可以想见的。电影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为受众服务”(商业价值)和“纯粹艺术”这个通常是悖论的夹缝中尴尬前行,就因为它是群体作品,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不管不顾,“迎合”与“妥协”就成了每个导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区别只在程度多少。但是艺术从来只有约定俗成,没有规矩定论,哪怕电影这个“第七艺术”要受太多制约,也应该允许它向着纯粹前进一步,借用马力克之前作品《天堂之日》的某篇评论“它只能是一部电影,无论把它改编成哪种艺术体裁,诗歌也好,散文也好,戏剧也好,话剧也好,都比不过它是一部电影时的纯粹。”,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

  本届电影节进行到今天,马力克是第一位没有出席影片发布会的导演,全靠皮特一个人撑场。有些媒体猜测导演可能是对毁誉参半的评论战战兢兢。笔者到认为,也许对马力克来说,探讨生命的意义要比应付媒体更重要。

上一篇:观《生命之树》有感下一篇:《局外人》精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