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反思

2020-12-30熟悉的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反思

  这学期有幸聆听了我们组的骨干教师马忠彩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时感触颇深,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借此机会原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探讨。

  亮点之一:理解多元,朗读个性化。

  课文中出现这样一段人物对话: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马老师马上抓住这段人物对话进行朗读指导.马老师紧紧这段中“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三句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该怎样读呢?马老师强调多元理解,个性感悟。再如“阿曼达!我的儿子!”一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声音读出父亲喜出望外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父亲连续挖了三十六个小时,又饿又累,应该压低声音放慢速度体现出悲喜交集精疲力尽的感情。还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时间的.退役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觉得应慢点读,因为父亲累了,有的认为应该快点读,因为父亲已经等不及了.马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可以说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掀起了这节课的高潮。

  亮点之二:读写结合,深入研读。

  朗读升华,已然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听课人无不被马老师纯熟的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所折服。但学完文本后,马老师又把文本当成了凭借,适时的进行读写结合。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里只写了人物的动作“挖”,那你能想象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吗?请同学们拿出写在作业本上。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想象一心只想救儿子的父亲,想象非常合理。语言催人泪下!情感。练笔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了,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让学生收益无穷呀!

  课程改革大潮中,每个有志于小学语文的改革者都在艰难探行。而马老师却能不露斧凿痕迹,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水乳jiao融,实在让人叹服不止,名师就在我们身边呀!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3.父与子教学反思随笔

4.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5.树木中的纹路教学反思

6.《生活中的趣事》教学反思

7.疫情中的教学反思

8.《画中的线条》美术教学反思

上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下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