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2021-06-13小猫

【精选】数学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前面以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立体图形的形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照片或画面中的物体,以二维空间的画面来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标:

  1、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创设现实的情境,通过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想象、推理、判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教学中我在注重教法选择同时也以课件、实物来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运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自学方法,借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依靠学生的空间想象、合理推理等思维来透视二维的画面从而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而在平时学生对于观察相应的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比较缺乏,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少,没有什么东西可说,因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课前我利用学校校园自身的教学资源带学生在校园内转了一圈,让他们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古诗引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引入设计时,我用《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引入,让学生背背这首古诗,想想古诗与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切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同时在数学课上背古诗也能很快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1、对于书上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小狗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节日礼物,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可能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换成了学生动手操作,将不同高度的东西放在书桌上,然后在不同的高度进行观察,可以坐在地上,也可以蹲着看,,可以坐着看,还站起来看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都从亲身的体验中感觉到了从高低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总结并板书。把书中的主题图改成练习,这样学生就能从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电脑出示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远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你发现有什么变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站得远,看到的东西多,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东西少,范围小,但是清楚。近大远小。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接着不作较多的教师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闪烁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在操场由远到近拍摄到的四幅照片,让学生进行判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相机板书)整个教学过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从情感与知识两方面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说说收获,对总结作了提升。

  五、板书设计:(电脑出示)

  观察物体

  低桌子上的物体少

  观察点高桌子上的物体多

  远物体小范围大

  近物体大范围窄

  (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

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很荣幸执教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数学课,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说课: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3页的例题,第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2、学具:小棒、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例2就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例3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练习中安排以下练习:1、解决实际问题,2、拍手游戏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拓展练习。

上一篇:关于数学说课稿周长锦集九篇下一篇:精选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