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 除法的含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节课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例4,教学核心内容为理解除法的含义。除法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一种运算,本单元第一节的3个例题都是在探讨“平均分”,已为本节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之后紧接着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建立在“除法意义”基础上的教学,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以后再深入地学习除法,都必须首先弄清楚除法的含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另外,从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弄清楚除法的含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之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二.说目标
数学新课标要求: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探索除法的含义,我把三维目标定位于: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想一想、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圈一圈、填一填”进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因为强调学生的经验,强调探索,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交流合作,强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做、思、说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学习数学更有积极性。
1.“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2.“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
3.“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4.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说学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不断探索,得出除法
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需要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有时解决问题需要多人智慧,群策群力,也需要相互协作,增强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健康健全人格,对于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应该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在有些问题上独立汇报,而有些问题则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说一说”学会描述,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说设计,说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也就是用符号来表征,暂不涉及除法如何计算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分为四步走:
1.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2用语言描述平均分
3.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4.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
具体如下:
1.导入时比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3.在认识除法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4.通过小猫分鱼的练习,及时巩固除法概念,并通过讲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以上是我对《除法的含义》这节课的解读与设计,完全按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感受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建构起除法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 说教材
《我的母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事,叙述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 说学生
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现在学生只关注自己,一向不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位母亲的苦心,感悟母亲和孩子间的深厚情感。
另外,学生在组织材料和提炼材料能力上不足,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 说教学方法
1、启发提问法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2、质疑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课文写法与段落上不懂的地方提问。
3、运用圈点勾划信息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复述情节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却把儿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教授,她23岁上守寡,做了别人的后母后婆,却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就是文学大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深的影响。”那么他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影响,让他一生受用呢?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共同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板书)
说明:[这一环节设计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设置悬念,同时也让学生带着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读课文,起投石问路的作用。]
(二) 介绍作者及其母亲资料
你搜到哪些资料,请你说一说。
1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2介绍其母:冯顺弟。
说明:[本环节设计主要在于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并提炼出重要信息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人物事迹。]
(三)检查预习
课前安排预习,针对生字词语在字形字音乃至字义上来认识生字。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把握好记叙事件六要素,并在复述时要求把母亲严格、慈爱、刚强的细节讲清楚。]
(五)再读课文
朗读课文,说一说“我”从母亲身上都学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着在书上圈画出来。
说明:[此环节设计在于贯彻新课标思想,给学生读书时间同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最后一段入手,把握人物性格。“我”所学到了性格,也就是母亲身上传递出的优秀品质,解决这一主问题,引出学生对动作语言细节刻画进行分析。]
授课时学生可以说:学到了母亲宽厚,善良,仁慈和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行。学习上勤奋,做人上刚强。
那么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教子严格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归纳出:“当我说轻薄的话时”和“督促我学习严格又是充满爱意”的环节时让同学找出“母亲用舌头舔眼翳”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学生找出体现母亲温和宽容的句子时,再让学生读一读当债主除夕之夜到家讨债的部分,去体会文中平实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让学生重点读这一细节“这样过年”“从不”这几个词都体现了母亲的包容和度量。
(六)质疑探究
读过本文,你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让我们共同研究
说明:[本环节设计针对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大家平凡朴实看似无奇的笔墨,实则都为文章中心服务]
学生针对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提出:1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是否切题;2写母亲对我的教导就可以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经过讨论可以分析出:前三段写自己在别的方面没有发展机会,除了读书外,给我做人训练的就是母亲,这样顺利过渡到母亲给我的深远影响。而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母亲在平时待人接物方面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可见文章字里行间对母亲饱含怀念敬爱之情。
(七)拓展交流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细节、记叙方面去谈]
(八)作业
母亲常常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的爱从不张扬做作,她把对你的关爱都融到你的生活细节中,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模仿文章写一个小片断。
结语:母亲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爱,她的榜样给我们一世荫凉,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树的荫蔽下茁壮成长。
四、 创新与反思
本次课的创新设计之处在于结合文章结尾提出“母亲给了我那些影响?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从而揭示母亲性格,并且围绕母亲发生的事就像串珠子一样被串起来,从细节上分析了母亲的伟大品质。讲解时注重朗读,把握对细节的理解,给学生读书时间。
反思:
胡适的文笔很有分寸,像“一丝一毫”“如果”这样的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在分析时有可能对词的分析不到位,需要课后补充。
五、板书
板书是文章的思路的归纳,整体内容把握,本课设计主要从人物性格,即作者感情入手,概括文意。板书简洁,一目了然。
严以教子
母亲 宽以待人 怀念 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