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杨布打狗》编排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列子》二则中。本单元主要通过叙述董宣,包拯,岳飞等人的历史故事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杨布打狗》是一篇文言文,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杨布打狗》又是一篇寓言,前一单元重在学习寓言的特点,本单元重在如何解读一篇寓言。一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提示其深刻的寓意;二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
2、学情分析:文言文与现代文有时代距离,学生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根据学情分析,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寓言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实词,懂得寓言的特点及寓言包含的寓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译读——演读——悟读”这过程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认识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明白如果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
4、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会学生用朗读四步骤法(即“诵读——译读——演读——悟读”。)来学习文言文,并且当堂能用此法来拓展解读《智子疑邻》。
本文寓意深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感悟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联系生活,领悟寓意作为教学难点。
5,教材处理
《杨布打狗》只有短短的八十个字,许多老师纳闷这能上满四十五分钟吗?我觉的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
由此,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
根据这短文细教的原则,我设计了“诵读——译读——演读——悟读——扩读” 使教学层次精细一点。在“诵读”中,把字音,朗读节奏教得细一点,在“译读”中把实词及重点句子翻译教得实一点,在“演读”中,使教学的角度丰美一点,在“悟读”中,把联系生活,领悟寓意教得深一点。
二、学法分析: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朗读法,将朗读进行到底,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以读为线索,构建七大板块,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梳理情节,在读中领悟寓意。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道理。并且以小老师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采用学导式教学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对难点的突破采用质疑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及导入——诵读课文,琅琅上口——译读课文,读懂故事——演读课文,读出韵味——悟读课文,明白寓意——拓展阅读《智子疑邻》——布置作业诵读感悟
1、 导入:
经常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狗,有的同学甚至写到狗挺身护主,但是古时候却有一只狗,它却对着自己的主人大声吼叫,这是为什么呢?学完《杨布打狗》,你们就知道原因了。翻开课本29课。
设计意图:利用悬念导入,学生有一种疑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诵读课文,琅琅上口: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衣(yì)素衣(yī)”,“天雨(yù)”。在备课时,我发现录音朗读有一处停顿错误,于是在分析完节奏后,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读,看看我们分析的与录音朗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朱熹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在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已经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3.译读课文,读懂故事: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然后尽量让小老师组织同学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
设计意图: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
4.演读课文,读出韵味: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让学生想像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让学生表演读,配上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如边读“天雨”,就用双手过头做遮雨之势。读到“将扑之”,应表现出气愤状,并手拿棍子要打狗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动作神态表情,读出味道。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直观地读懂故事。
5.悟读课文,明白寓意: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讨论“这只狗该打吗?”如果该打,那是因为狗只认衣衫,不识主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由此引导学生懂得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果不该打,那是因为杨布白色衣服出行黑色衣服回来,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如果别人对你态度发生了变化,应先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不能一味责怪别人。通过不同角度的辨析,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突破了教学难点。我在学生理解了寓意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见过杨布这样的人或这样的现象吗?
设计意图:因为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我在“诵读——译读” 这环节请了两位小老师上台讲课,自主教学。这一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全班质疑,小老师解惑,这时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6.拓展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与寓言相似得情况,加深对本文寓意的理解。
7.作业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本文的翻译。
(3)掌握本文的寓意。
【【热门】说课稿集锦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