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日前,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十一五”期间壮大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的思路、重点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加强对农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到突出位置,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得到改良,优质高效农产品比重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增加明显;区域经济特色逐步显现,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林牧渔业在农业中比重、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增加;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农产品流通市场比较活跃;农产品质量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据统计:全市xxxx年作物总播种面积196.69万亩,复种指数217.82,全年粮食总产量52.20万吨,油料作物及蔬菜产量43.72万吨;生猪饲养量154.5万头,家禽饲养量1754万羽,山羊饲养量63万只,奶牛饲养量1062头;养殖水面6.53万亩,水产品产量1.64万吨;全市有林地面积32.3万亩,林木覆盖率17.2%,活立木总蓄积量60万立方米;常年白果产量40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银杏树占地面积26.6万亩。各项指标与2000年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xxxx年农民收入4093元,比2000年增760元,增加22.8%。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农民的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析这几年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增效显著。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市在大农业内部着力提高多种经营及林业的比重。据统计:目前,多种经营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5%,比2000年增加9.3%;农民人均来自畜牧水产业收入450元左右,占来自农业收入55%左右。种植业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面积扩大较多,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的压缩。粮经比例达到59:41,种植业效益年均增长8.4%。
(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
各级、各地积极优化种植、林、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加快了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稻麦油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三元杂交瘦肉商品猪推广面达65%,优质率达到50%;家禽良种覆盖率达100%;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1.3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2 %,特种畜禽、草食畜禽、优质果品、时鲜蔬菜也得到明显的发展和提高。
(三)区域经济特色明显,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几个具有较大规模和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各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项目,全市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小麦、无公害及草食畜禽、银杏经济林发展迅速,渐成规模。其中双低油菜、优质小麦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近15万亩和10万亩,草食畜禽增长50%左右,其中奶牛饲养量是2000年的12倍,银杏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亩,扩大近8万亩。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看好,投资创办、经营订单农业生产、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林果园艺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人越来越多,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产业范围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全市的优质粮油开发、特种水产、经济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典型。如:市水产良种场的水产品加工;兆胜集团等银杏系列产品的开发;市农科所的外向型蔬菜订单生产;弱筋小麦订单生产;“三零”面粉、“金太阳”、“宏达”乳业、猪副产品加工;“恒鑫”肠衣等。
(五)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
农产品质量建设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生死存亡,近两年来逐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视。市农业局在强化农产品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市场准入等方面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创建、申报、认证、检测工作。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个,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9个;对 8个农贸市场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7项、泰州市农业地方标准 10项,有机农业标准7个,企业标准40多个;正在建设和申报的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19个。
(六) 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持续正常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培训机构35家,2004年上半年共培训8250人次。全市劳动力总数51.3万人,已转移34.8万人(女性11.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9%。仅市农干校近几年就举办电子操作工、电动缝纫工、家电维修、机电、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营销等培训班共三十多期1708人,均实行了转移上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七)农业行政执法打假护农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资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严打农资违法行为,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等部门依法执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市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无证照经营农资的现象明显减少,农资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逐步增强,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农资产品质量明显好于以往。
二、存在的不足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
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思想上的差距导致行动上的滞后。一些地方的传统农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打破,结构调整单纯依靠总量扩张,面积增减,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