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私》议论文

2018-08-20议论文

  梗 概

  全文约18,000字。除引言外,共分为五个部分:一、自私的定义;二、自私的相对性;三、自私的划分与人的道德划分;四、人为什么自私及自私的 历史 性与永恒性;五、从上述讨论中引出的几个结论。

  一、 自私的定义:剖析“自私乃损人利己的行为”的定义,认为此定义不足以概括人们实际运用这一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主张将自私定义为:当人同他人, 社会 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当人认为自已同他人、社会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已”的行为;当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构成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以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行为。

  二、 自私的相对性:1、自私相对无私而言。批判“人纯粹自私”的论点,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可分为损人利己的“恶性自私”、利人利己的“合理自私”,舍己利人的“大公无私”三种形式。

  2、自私可分层次。自私可指“为了我”(个体),也可指“为了我们”(群体),要看以何种利益关系作参照。

  3、从自私可分层次、古代社会(原始社会)发生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事实推出“自私是古已有之”的结论。即使假定古代社会氏族内毫无利益冲突。

  三、 自私的划分与人的道德划分:1、人的利益关系既有现实的同一性(统一性),又有现实的矛盾性。利益同一和矛盾的原因。

  2、自私既可分为“恶性自私”、“合理自私”,还可分为“近自私”、“远自私”。

  3、以“蛋糕 理论 ”说明,工人与资本家同样存在“利益同一性”。

  4、道德上可将人大致分为:“恶性自私者”、“合理自私者”、“大公无私者”。三类人均“不是纯粹”的,可以并事实上相互转化。

  四、 人为什么自私及自私的历史性、永恒性:批判“生产力水平决定私有制进而导致私有观念(自私)的产生”

  的观点。认为,生产力的 发展 只为人们事实上占有某物提供客观可能性,只有人的要尽可能满足自身、家庭、集团而不是他人、他集团的利益要求的欲望意识,才得以使人对某物的占有成为排他性的事实━━成为私有财产。与其说是私有制决定私有观念,不如说是私有观念决定私有制。

  现代 社会生物的 研究 证明,与人类同祖的现代类人猿其内部存在等级、利益冲突━━假如这是事实,则实难设想“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类没有“内部(氏族内)的利益冲突”。

  关于自私产生的假设:人的本能冲动(包括人所具有的意识能力)

  在它与客观存在━━作为个体的自己,作为群体的我们与作为个体的他人、作为群体的他们以及相对各自的欲望要求而稀少的财富(利益)发生了关系时,就可以且必然产生出私有观念来。因而决定私有制的产生。

  自私极可能永恒地存在。恩格斯说,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摆脱兽的性。

  五、 从以上讨论中引出的几个结论:一般结论:自私既有积极、消极作用两重性,就不能一般地否定自私。

  主张肯定“合理自私”,否定“恶性自私”。

  经济 的结论:经济制度必须适应“人的自私”的存在,人的工作应与其利益密切挂钩。

  政治 的结论:如果人确有“损人利已”的倾向性、可能,就不能让任何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权力。

  除正文外,请参阅:(一) 笔者收集整理的《“自私”的解释及使用“自私”的实例》。

  (二) 本人著《自私的歧义 分析 及其他─与汪丁丁先生商榷》。

  (三) 《“健康的自私”和“伪善的无私”》(刘以宾)原载《 中国 青年报》2000年10月25日。

  (四) 《说“自私”》(载《杂文报》2000年8月29日4版)。

  (五) 《自私论》(文清源著,中南 工业 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六) 《重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观》(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3期)

  (七) 《“人性自私论”的现实危害与理论悖误》(张瑞甫著,载《当代思潮》1997年2期)

上一篇:论见风使舵初中议论文下一篇:浅谈选秀的优秀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