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追悼会悼词11篇
为了对死者表示尊敬与怀念,通常需要准备一份悼词,悼词是为逝去的人写的纪念文章,叙述其一生功绩。你知道什么样的悼词才是合乎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悼会悼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悼会悼词1
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敬爱的母亲不幸病逝,并向她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地感谢各位冒着炎炎夏日,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与我们共同分担这份悲伤。
今年5月,母亲不幸身患癌症,病情日益加重,经医治无效,于XX年7月6日下午1点42分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母亲是一位性格坚强的女性,她从很小起就自强自立,尝尽生活的甘苦。
成家后,为了养育子女长大成人,又和父亲一起共同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母亲的工作单位远在郊区,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逢周六晚上回家,常常是刚放下行李,就一刻不停的忙起家务,为我们缝补浆洗,一直要操劳到周一大清早,才匆匆出门上班。
十几年如一日,母亲就象鲁迅笔下的孺子牛,吃进去的是草,吐出来的是奶。
她含辛茹苦,默默奉献,毫无怨言。直到我们长大成人,身为人父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以她这样瘦弱娇小的身体把我们抚养成人付出了多少心血!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在无微不至关心我们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她常常告诫我们,要诚实为人,认真做事。
虽然由于工作关系,母亲与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太多,但是她身体力行,身教胜于言教,使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勤俭与诚信,乃是立身之本。
母亲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因此深得同事的拥护和领导的信任,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干部,她总是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此曾经获得过许多荣誉,但是她依旧谦虚低调,从不轻易在子女面前张扬她所取得的荣誉。
母亲退休十多年后,依然有许多昔日的老同事老朋友与她保持经常的联系。有的还成为母亲的忘年交。
在母亲住院病重期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前来探望,比自己的子女还要细致周到。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母亲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尤其是在退休以后,她始终对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念。由于她与子女分开而住,一个人生活其实是很寂寞的,但是她善于调整心态,随遇而安,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很有规律。
她心胸宽广,兴趣广泛,知足常乐。锻炼身体,看报剪报,养花交友,帮助别人排忧解难,都是她的基本生活内容。她用这种方法,排除寂寞,时时感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使她在70岁以后,还能自理一切生活。她思路敏捷,处事果断,与子孙辈保持经常的沟通和交流。
使我们感到慰籍的是,母亲晚年生活质量是高的,生活是闲适幸福的。感谢母亲,你使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寿命最长久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
母亲身患重病的消息使我们内心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虽然我们向她隐瞒病情,但是她内心十分清楚病情的严重性。
她决定不轻易向病魔屈服,而是选择与之作坚强的抗争。她忍着病痛坚持每天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日记的扉页她写了八个字:啼哭而来,含笑而去。
母亲不但非常坦然地面对病情,还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伤心。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她仍然处处为他人着想。当同事和朋友前去探望时,她总是显得特别高兴。强打精神与人交谈,根本看不出她是身患重病的人。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里,母亲拉着我的手说:看来我们是见一面少一面了,我真想你们常来看我,又怕耽误你们的工作,要是没有空就别来了吧。其实她是多么不甘心就此告别她所挚爱的亲人和朋友。
7月4日她写完了人生最后一篇日记,最后几个字是:看来即将结束。颤抖的笔迹显示了母亲对生命的依依不舍和与病魔搏斗的顽强精神。
亲爱的母亲,你可知道,当你的生命终结的时候,你在笑,而爱你的人在哭。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母亲终于与我们永别了,但是她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生活的执著信念,与天地永恒,与枝叶长青。
母亲在我们心中的份量是很重的,我们会思念她,直到永远!
最后我代表全家再次感谢各位为我们的母亲诚挚地送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和挚友王承炎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我母亲住院期间给予的亲人般的照顾和临终关怀。
安息吧,亲爱的母亲!
追悼会悼词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为上海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市教委教研室原副主任、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送行。在此,我谨代表市教委教研室,对钟樑先生的离去表示深切的悼念,对钟樑先生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顺请节哀顺变!同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所有领导、来宾和钟樑先生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我相信,钟樑先生地下有知,也一定会为大家的到来感到欣慰!
陈钟樑先生祖籍广东番禺,1937年9月15日生于上海,1959年大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曾担任上海市光明中学语文教师,黄浦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上海市光明中学副校长,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
几十年来,钟樑先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努力进取,以他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能力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他所在单位、他的同事、他的无数弟子、学生的高度评价。为此,钟樑先生于198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人民教师,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1998年,钟樑先生退休了,但实际上是退而不休,始终奔走于大江南北,沉浸于学校课堂。上课,评课,讲座,指导,撰文,著书,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硕果累累。为此,20xx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直到前几天,古稀之年的钟樑先生,还在指导青年教师。
我们常欣慰于钟樑先生的康健,敬重于钟樑先生的执着,钦佩于钟樑先生的渊博,感念于钟樑先生的乐观,我们以为,钟樑先生还将陪伴我们许久。然而,就在三天之前,钟樑先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公元20xx年1月5日上午10点25分与世长辞。他的家人痛失了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一位好爷爷);我们痛失了一位好同事,一位好师长;我国语文教育界痛失了一位好老师,一位好战士!
钟樑先生是一位求索者,他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又十分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因而,无论在实践探索还是理论建构上,他都有突出的贡献。
钟樑先生曾提出一个观点,认为20世纪的中国,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初,从“文学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他进而指出:“人们没有理由不期待着语文教育的第三次更为壮观的转变,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以此设计语文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与学法、测试与评价等等方面,促使语文教育全方位的改革。”他的题为《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的文章虽然不长,但是闪烁着求索者耀眼的思想火花。
钟樑先生是一位播种者。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用自己整个生命留下了一座师魂的无字碑。
他用自己的心血作灯油,点亮过多少在蒙昧中摸索探路者的明灯;他用他那个并不伟岸的身躯作柱樑,为多少学生撑起了一方明净蔚蓝的天空。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作为教师还是教研员,始终不忘三尺讲台,不忘春风化雨,启迪心智;51年教师路,风雨兼程,培育桃李,他描绘了一段精彩人生。
钟樑先生是一位引领者。他始终关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青年教师眼中,他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学者,是一位心静如水的老人,还是一位纯真俏皮的老顽童,他以他的睿智与博学,和蔼与低调,诙谐与真实,引领并陪伴着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华中师大、四川师大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众多的“头衔”正是人们对他作为引领者的认可与信任。
“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我们相信,逝去的只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将是一种不朽的精神。那就是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情系民族教育的需求、孜孜不倦求学上进的职业精神,是诚心待人、热情助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他既做授业的经师,又做处世的人师。正像人们常常感慨,我们没有办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是,钟樑先生却用自己的努力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安息吧,钟樑先生,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