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自媒体“新世相”发起了一项“24小时不用表情符号”的实验。在参与的数千位网友中,超过30%的人都挑战失败了。在给读者的体验报告中,有网友写道:“她说,你今天说话怎么我都听不懂。”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思(化名)也参加了这次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这位“表情女王”意外地成为 “挑战成功”的那部分人,但过程和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
“没有很痛苦,少了很多‘斗图’的时间,连玩手机的时间都减少了。”李思回忆,除了认真地和男朋友讲了几句“其实也没什么内容的废话”,就把手机扔一旁了。“斗图”即在网络聊天中只发表情图不打字,通过一来一往的表情,完成基本的沟通。越萌、越搞笑的表情越受欢迎。这是网络表情出现后一种常见的游戏。
但李思也承认,这样不发表情的日子不能持续太久,因为“在群里和大家互相发表情也是日常交流里很最重要的一部分”。
9月8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全国5386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8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社交软件的聊天中,会使用表情包。其中,37%的受访者在网络聊天中使用表情包的频率“很高,聊天离不开表情”,51%的受访者表示“表达情绪或有其他需要时使用”。
“斗图”成为流行的交流方式
在这个微信群里,聚集着来自全国89所高校的学生,专业从汉语言文学到天体物理。“你们周围有喜欢发表情的同学吗?”“有,我就特别爱‘斗图’。”河北工业大学的韩春旺边回应边扔出一张表情。
“有的。”四张不同“吃药”表情的接连弹出。随即,原本安静的微信群瞬间热闹起来。接下来的31条信息都是表情图,没有文字,而且上下衔接得恰到好处,用湖南科技大学邓丹杰的话来说就是“毫无违和感”,她又补充道,“感觉这个年代没有老师的所有群都是会斗图。”
“基本上只要有人发几个表情图就会触发一堆。”浙江传媒学院的黄雨琦说,“班级群里斗图分分钟‘99+’的消息提醒。”她通常都是一边忍痛删旧图一边存新图。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邓子贤觉得“现在用民国的人比较多”,民国是韩国演员宋一国的三胞胎儿子之一,因参加韩国真人秀节目被网友熟知和喜爱,照片被大量制成表情包。眨眼间,群里就弹出了17个不同的民国表情包。
“我还喜欢中老年表情包。”随后群里出现满屏类似双手握玫瑰,配上“开心每一天”等文字,并带有旋转效果的表情。
“跟别人打招呼会发表情包,和熟人聊天会斗图,把我私藏的表情都发出来。”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杨子怡说。
湘潭大学李丹(化名)在同学眼里是一个很含蓄的姑娘,但是到了微信上,却被大家称为“斗图小公主”。近百人的交流群里,每当大家聊起一个话题,李丹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配上相关的表情包,若是碰上故意对发表情的群友,那将是一场“表情包斗图大赛”。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资源,李丹在手机、电脑云盘上都建了专门的文件夹,分系列存放,每一张都命了名。在她看来,年轻一代人聊天说话的很少,基本全靠表情包。一个“葛优瘫”的表情就能表现出自己的无耐和“生无可恋”。
“我有加表情包群,想要什么随时在里面问。”杨子怡介绍,那是一个名为“树屋小食堂”的微信群,以交换表情为目的,不聊天不打广告,也不收任何费用。她被同样爱好收藏表情的同学拉进群,不知道这个群什么时候建立,也不知道群主是谁。群公告里清楚写着规则,大致包括不得发布广告和与表情图无关的图片和视频,不得违反相关规定,不得有不文明的行为等。
“有没有托着下巴的表情啊?”问题在群里一出,立刻就有5位群友发来表情,且各不相同。通常群里有人刚发问,就会有无数的表情包“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