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业调查报告

2018-07-22调查报告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殡葬业是一个封闭的、藏在阴暗角落的、上不了台面的行业。人们对这个行业最普遍的理解就是暴利。

  事实上,这个行业的确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刚刚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2020年后每年死亡人口预计将达1555万,殡葬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1000亿元,而国家对殡葬行业的投资仅3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虽然前景诱人,但殡葬业积弊多年,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政策阻碍,需要从业者充满勇气和智慧地前行。

  现在,既有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在对这个行业提出鲜明的主张和大胆的想象,也有传统的殡葬企业在想方设法绕过壁垒,形成自己的路径。

  与此同时,现在的殡葬服务缺乏一些人文关怀,也急需商业的进步去改善。

  “一条龙”VS殡仪馆

  尽管有“丧事一条龙”加入竞争,但火化业务政府没有向市场开放,所以殡仪馆依然顶着垄断者的帽子,阻碍着整个行业的市场化。

  采访中,记者听说了一个极端案例。某地唯一一家殡仪馆为了打击“丧事一条龙”,让当地政府出台禁令,禁止当地居民在小区等公共场所摆放灵堂,办丧事必须到殡仪馆去,还为此成立了一支执法队。

  没想到这样一搞,平时散兵游勇的“一条龙”反而团结起来,集体将经手的遗体跨区送到别的殡仪馆去火化。这家殡仪馆因此业务大量流失,只能主动和“一条龙”接触,以求和解。最后双方达成共识,“一条龙”接收的遗体还是往当地殡仪馆送,但生意各做各的,互不干涉。

  案例虽然极端,却只是殡仪馆和“一条龙”争斗的冰山一角。

  过去殡业掌握在殡仪馆手中,由殡仪馆提供围绕逝者的一系列服务,比如遗体接运、整理化妆、灵堂搭建、仪式操办和遗体火化等,同时还售卖寿衣、骨灰盒等殡葬用品。直到2004年,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殡葬用品生产、流通和殡仪服务向市场放开,殡仪馆一家独霸的局面被打破,“丧事一条龙”开始大规模涌现。

  他们大多以夫妻店、小公司的形式存在,提供除了火葬之外的一系列服务。因为规模小,他们的服务更灵活,尽力满足逝者家属的需要。天气热了有风扇、空调,天气冷了有暖炉,家属需要诵经他们还能请来几个和尚。并且,跟殡仪馆比起来,“一条龙”不管是服务还是用品都要便宜得多。比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殡仪馆卖18888元的骨灰盒,在“一条龙”的门店标价9800元,但实际售价有时只有4000元。

  而双方竞争最激烈的,是对逝者遗体的争夺,由此还催生出以医院护工为主的“黄牛党”。

  医院护工掌握着很大一部分逝者遗体的信息。这些护工会充当中介,将逝者家属介绍给殡仪馆、民营太平间和“一条龙”。每牵一次线就能获得500元到800元不等的酬劳,如果生意做成,还要从中抽成,两项相加一单生意能挣上千元。相同的,民营太平间如果掌握逝者遗体,也会转卖给殡仪馆和“一条龙”。

  到“一条龙”这一端,则会与接运、遗体化妆、搭灵堂、办仪式等服务的提供者分成。以重庆为例,负责这些殡仪服务的团队被称为“棒棒军”,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通常四五个人组一队,固定与一家“一条龙”合作。一家寿衣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些“棒棒军”每人一个月有差不多7000元收入。

  这是殡业的一条传统利益链条。人们常说的暴利大多集中在这个环节。不过,这种小而散的竞争格局还会持续多久呢?

  一些具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比如中国生命集团、安贤园、富贵生命等正在试图进入这个市场。而本土的彼岸公司更是一个来势汹汹的闯入者。

  2013年,定位为殡葬服务O2O的彼岸拿到了徐小平的天使投资。现在,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南门旁边、北京东郊殡仪馆和丰台区,彼岸已经开了3家门店。除了线下布局,彼岸还提供回忆录、心理干预、生命钻石、定制个人油画画像、定制人物雕塑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甚至是美国提供太空葬服务的公司在中国唯一的代理商。

  而这些恰恰是相对低端的殡仪馆和“一条龙”们无法做到的。

  据了解,目前彼岸来自线上的流量已经占到销售额的60%。而在商品和服务的平均售价只有市场价1/3的前提下,彼岸用3个月时间便实现了收支平衡。

  可以说,彼岸就是品牌化和升级版的“丧事一条龙”。

上一篇:辽宁家庭发展调查报告下一篇:幼儿园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