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是投资决策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长期以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前期方案深度不够,建设项目“三超”现象严重等是多年来困扰投资管理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经济评价,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提高投资效益,是投资项目各个层次的决策者以及咨询人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 如实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中可行性研究本来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有的将可行性研究搞成了上项目的脚踏板,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体制还不完善,企业还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开始是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项目所需资金都靠国家拨款建设,而后改为“拨改贷”,成就了相当多的无本经营企业,企业产权界限不清,管理者权、责不明,利润要上缴,投资伸手要,拨款也好,贷款也罢,只要能拿到钱就可以上项目,企业就有可能在规模上更上一层楼,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自1986年国家实行了资本金制度,这种情况才开始扭转,投资主体才开始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国家正在并继续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上项目者必须自主决策,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全面责任,在充分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到建设项目“三个不建”,即建设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评价不充分不建,项目经济评价效益不达标准不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反映项目的真实效益,作出合理决策。
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作了一些详简不同的规定,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于1993年4月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在指导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现项目决策科学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时条件下,更贴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使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投资、财税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技术经济工作者适应新形势,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去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研究如何与国际接轨,从大的方面看,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市场分析的重点内容、方案比选的方法、资金筹措方案的研究和项目风险的分析等;从细节方面讲,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简化、评价基准的确定、计算价格的选取、重要计算参数的选取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目前,前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五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不合理。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指标过高,如石油行业分别为17%、2%,天然气分别为1%、12%,此指标是所得税前的评价标准,实际测算中,9%的老油田滚动开发项目都达不到指标要求。二是财务内部收益率存在局限性,当项目建设期、生产期不相同时,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没有可比性;同时在项目的经济评价测算中,对于非常规项目,存在同一个项目出现多个内部收益率或没有内部收益率的情况,缺乏指导意义。总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应将所得税前的指标用于与行业标准比较,决定项目取舍;所得税后指标基本能够反映项目实际运行结果,用于指导和调整项目的实际运行。同时,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和积累的数据、资料,组织力量对各行业评价参数指标进行修订并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