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同学的一封信范文(精选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书信吧,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信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写给同学的一封信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给同学的一封信1
亲爱的同学:
岁月流逝,物换星移。转瞬间,高考正向你走来。在这众目聚焦的时刻,请相信:我,此时的心情和你是一样的。
回首过去的日日夜夜,秉烛而读的你遥望星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辛勤劳作的父母静静地等候着乳燕归巢。
现在,已到了最后冲刺的时刻,这是一段最难忘的日子,也是一段倍受煎熬的日子。这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也许你的内心正充满焦虑和压抑;也许你的眼里下噙满泪水和迷茫,在高考行列中备战的你,学习的辛苦,竞争的激烈,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是知道的。有人说过:相同的是生活,不同的是人生。相同的生活造就了难以计数的庸碌之辈,不同的人生也成就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圣者贤人。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所以,我还是要提醒你:坚持住,千万别泄气,趟过这条河,迈过这道坎,人生不应有遗憾,前面就是一片蔚蓝的天……
亲爱的同学,父母,师长是你最可靠最坚实的支持者,他们都在默默地关注,也在无声地祈祷。相信自己,也许今天的努力,你无力把全部的人生敷演成皇皇巨著,但总可以将它熔铸成人生中的一篇精短的美文,清丽隽永,赠人馨香。
面壁十余年,在你生命的历程中只是过去的一瞬,在你中学时代的最后时刻,我要对你说,跳起来吧!摘那个又红又大属于自己的苹果。有了这段迎考的历程,你的生活定会因此而灿烂,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美丽,你的生命更会因此而辉煌!因为你正用汗水和心血书写自己的历史,改变明天的命运。
储满自信,尽舒青春腾飞的翅膀;扔掉包袱,笑对眼前严峻的挑战。我衷心地祝愿你们能以强健的体魄,扎实的功底,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轻轻松松走进考场,潇潇洒洒走过考场。待那丰收季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再尽情地欢呼!你的前程会因此而远大,你的父母会因你而骄傲!
来吧!让我们携手前进!勇者无畏!行者无疆!
最后,祝你马到功成!
写给同学的一封信2
同学们:
你们好!
上周五下午,我们一起度过了两节快乐的时光。现在想起来你们用方言朗读玲子卖东西的片段我还在笑。为你们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和表现叫好。
由于时间关系,你们在课堂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没有讨论,课后虽然我建议你们自己慢慢解决,但出于老师的“毛病”,这里我还是想通过你们的老师代我转达我对这四个问题的看法。但这里说明一点,老师的看法未必是正确答案,这只是我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的粗浅理解。
第一个问题:北海的菊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北海的花。其中包括两次“北海的菊花”。所以,如果只提“北海的菊花”的话,就不包括第一段中的“北海的花”。因为第一段不是秋天,那是什么季节呢?你们再认真读读,想一想。因此,这个问题,老师更正为“北海的花”。这是对问题的修正。请大家注意,发现问题并表述清楚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对我们阅读能力和概述能力的综合考验。目前,大家已经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但概述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加强。这里的“不够”是指你们的语言还不够简练,逻辑还不够严密,表述还不够清晰。
如果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的理解是“一条写作线索”或者是“一条红线”。我们通常用“红线”来形容线索,这主要是突出它的重要性。但我们千万不要过分重视“红线”的作用,而忽略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把不同的材料用这条线索串联起来的。在我看来,作者是用季节的变化来穿起“看花”的话题的。如春季母亲让看花,作者是一种暴怒无常的状态,经历了夏天之后的秋天,母亲又让他看花,作者已经慢慢接受母亲的建议,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瘫痪这一事实的接受。但遗憾的是母亲突然离世,让母亲这个心愿没有实现。这也是史铁生终身的遗憾,愧疚,甚至是对母亲的一种罪过。于是,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对菊花的描写就格外有生命力。选用了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烂漫等修饰性词语。这表明在萧杀的秋季,在作者眼中,菊花成为一种生命的象征,成了自己精神获得重生的象征,同时,也透过菊花,作者似乎看到了母亲那种高洁与坚贞的样子,她给自己和妹妹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做出了榜样。所以,这段文章非常动人,你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好好读读,如果再把母亲的几句话好好揣摩一下,应该有更深的感受的。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问。
第二个问题:第六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个问题我在第一问题的回答中已经涉及到了,但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我无法确定这段文字就是所谓的“环境描写”。就这篇回忆性散文来说,鉴于目前你们还未真正接触这种文体,如果只用目前的语文知识去“框”它的话,或许不太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所以,这个问题我更愿意修订为“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对全文表达的特殊意义。”
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老师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它是“这篇文章写了几次季节?猜测一下他为什么布局?”文中写了几次季节呢?显然是三次,一次春天,两次秋天。他为什么这样布局呢?因为在我看来,作者要凸显一个“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他瘫痪后,由一个健康人到残疾人的艰难痛苦的变化,再由一个残疾人到一个精神健康人的伟大人格的变化。这种变化,作者用了区区一千多字就表达清楚了。这需要极高的写作驾驭能力才能实现。即便实现了,如果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积淀不够,也能以理解。这也是老师让你们反复朗读的目的之一。如果你们朗读不过关,老师无论如何讲解,你们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而已。
所以,作者从一个暴怒无常的春天写起,用母子对话把他们当时境地交代清楚。然后经过一个夏季,儿子已经可以看着窗外落叶飘零而不再暴怒无常,且能够愿意与母亲一起看花了。这个变化经历了三个季节,春、夏、秋。这是作者为什么写季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凸显自己接受现实之艰难。但就在这个时候,母亲突然离世。于是,儿子为自己的固执和麻木而懊悔,愧疚,自责。直到几年后,他才鼓足勇气,含着热泪写下了这篇饱含愧意的文章。
这些愧意从哪里看出呢?“我没想到”。作者多次提及这句话,每写一次,就是一次痛苦的回忆和愧疚。但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对现有生命的珍视。于是,作者用最饱满、鲜活且富有生命的文字把“又是秋天”写得烂漫异常。好好活,才是对母亲的最好怀念。
第三个问题:“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好好活”,它们分别包含什么样的含义?”
我的思考是,一次是母亲对儿子希望,同时也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毕竟她自知时间不多了。而最后的“好好活”则是作者对母亲劝慰的理解和当下对待人生的一种姿态。
第四个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没想到”,它们的出现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主要是作者一种愧疚的表露。“没有想”不等于“不知道”。母亲有病,儿子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没有想到母亲会这么快的离开他们,离开这个已经苦难异常的家:一个瘫痪的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作者在刚刚要走出挫折境地的时候,母亲却突然离去了,这个现实让史铁生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麻木和“自私”。这里的自私有一个引号,是强调当时的史铁生出现那种状态也是自然的,正常的,他能度过那个艰难的时刻,除去母亲之外,还有医生和他的朋友,这一点,《我二十一岁那年》一文已经写清楚了。因此,“没想到”的反复出现就是为整篇文章的愧疚情绪一再加重,让人感到。
再次说明一下,对上述话题的应答只是我个人阅读的感受,未必正确,因为,很多作家写文章的时候并未想到被拿来做考试题用,所以也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但没有答案,也不能成为我们胡乱猜测的理由。毕竟作者写文章时还是有自己清楚的写作意图的,作为读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大量文章的阅读与相关作者背景的分析,力争把我们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思去接近,完全接近是不可能的,毕竟人是思维不能替代,但我们可以尽量地接近,努力使我们成为这些优秀作家的阅读知音。这时,我们的语文能力就会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