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代表总结述职报告

2020-06-27述职报告

语文课代表总结述职报告

  导语: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学期,在期末之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语文课代表总结述职报告,欢迎借鉴!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 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独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与发展,现将主要工作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

(一)确立新理念,走进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掉不适合时代要求、不适合社会需要的陈 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陈腐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 评价目的与方法,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挑战。一步入课改,教师就努力做到:

  ①角 色的转变——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控制者为帮 助者,变仲裁者为促进者;

  ②工作方式的更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 构,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③教学策略的 变化——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 生的 “学” , 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

  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新”与“动”:形式新,方法新,课堂气 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 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 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研”的氛围,教师1们又有“研”的动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 现。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亦然。对 课改理念的领悟,需要有一个过程,那就是接受——消化——吸收, “接受”容易,“消化”“吸收”可有点难。课改初期的初中语文教 学难免陷入误区:教师误认为“课改”就是改掉传统的语文教学,于 是乎忽视习惯的培养、训练的扎实、语言的教学;课堂上搞花样,热 热闹闹,而教学效率低;动中学,没反思,变“自主”为“自流”,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 考,凡提问均冠以“探究”的名堂,形似而神无;评价上为表扬而表 扬,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心中茫然。追求形式,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 意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质疑。问题的产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 视。深究其原因,发觉教师们对“课改”理念、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 够全面,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着的每一 天、课堂上的每一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的。此间,语 文出版社专家回访, 及时指导, 另外, 我们还邀请课改专家指点迷津,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市、区)两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加强了教 师的专业理论的学习,促进了教学上的深入探究,使我市语文课改逐 渐地走出了误区。经历挫折,汲取教训,明确了课改的实质,端正了 教风学风。

  从中我们认识到, 就语文学科而言, 形式的东西容易模仿, 但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 学习质量, 那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 除确立新理念外, 还有诸多因素, 非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不可,这是课改初期的一大收获。

(二)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课标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 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 “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掌 握语文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获得品德 修养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进入课改后,为了避免跟风、走过头, 对于一些突出的、 感觉不对头的教学现象及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有争议 的观点,我们非常关注,认真分析,坚持以正确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 教学,特别注意

  在课改实践中,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 应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 要的,只有加以重视,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后续的学习、 终身的发展。我市山区、农村中学居多,学生先天素质、后天的学习 条件都较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所以,更应从基础抓起,通 过多种渠道、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因此, 对于一直忌讳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在指导教学中始终坚持:识字、 学词、造句、语法、修辞、篇章知识、文学知识均加以落实。改变以 往死记概念的做法,注意无形习得,教学生学活知识,活用知识,指 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的关 系。文本的解读是拓展延伸的基础,拓展延伸是对文本解读的提高。3课文是个“例子”,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人文教育、 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认真地学好这个“本”,方能在 长期的感受领悟中形成语文能力。而过分地拓展延伸,将淡化文本学 习的意义,知识的传授就肤浅有限。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 理、知识结构及人生的阅历等的限制,过分的拓展延伸将为学生的语 文学习设置障碍,加重其学习的负担。教师们努力做到立足文本,注 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注意文本语言的挖掘,让学生通 过语言的品味、感悟、理解、赏析进而吸取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引 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的、 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适时灵活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实践, 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运用语文的方法。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语 文教育除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任务。但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如果追求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教育而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 突出文章对人的教育意义而忽 视语文对人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渐染, 那么, 语文教育的性质就被改变。

  因此,教师们努力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 随意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牵强 附会,而是在读写听说等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有机渗透,对学生 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丰富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自 我。

上一篇:文化产业政协委员述职报告下一篇:课代表失职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