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宋词的审美鉴赏论文

2018-08-04

  论文关键词:宋词,鉴赏,意境,情感,音乐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1]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门类,是一种合乐的歌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诗余和琴趣等。在古典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无疑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共8篇,分别是:《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和《醉花阴》等。这些词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集萃,同时又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的统一。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要从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等几个方面循序渐进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以强化对宋词的鉴赏。

  一、 置身其中,感悟意境美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这是我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特有概念。而宋词作为诗歌体裁的一种,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式荷载着诗人的思想与心灵世界。一般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心灵的感触和外界的接受必须统一起来,而经过心灵化之

  后呈现于读者头脑中的物我合一的体验状态也就被称之为意境了。我国古典诗词尤其注重意境的创造,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3]然而当前诗词教学往往流于片面和形式,往往只注重对字词的简单翻译和诗句的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词中所创造境界的品味。如何在宋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意境美呢?教学实践证明,在使学生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之后,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把握词的意象。因为在词的创作中,意境创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设置,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只有了解了词的意象的层面,然后以此为指导,才能好好地品味词作的意境美。《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景象情感,意境开阔博大,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论文发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波涛汹涌的的壮观场面,大气磅礴,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和传神。“江山如画”是全篇写景的总括之句,呈现了一幅壮大阔远的画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要写苏轼超逸旷达的心境,寄寓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通过递进层析的教学法,让学生们逐句分段的加以品味与理解,例如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自然界的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姿态,展现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进一个层面,由自然界风雨推及整个社会人生,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荆棘坎坷的超然情怀。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富含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那一刹那所获得的顿悟和启发:自然界的风雪雨晴不可畏,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过于在意呢?

上一篇:柳宗元的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鉴赏下一篇:《卜算子·咏梅》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