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卫恒字势原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译文:古代在黄帝之世,创立法制,建造事业。有沮诵、仓颉两个人,开始创作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大概是看见了鸟迹而启发了思想的缘故。因而孕育成形,就叫它"字",有六义呢。一叫指事,"上下"二字就是这样;二叫象形,"日月"二字就是这样;三叫形声,"江河"二字就是这样;四叫会意,"武信"二字就是这样;五叫转注,"老考"二字就是这样;六叫假借,"令长"二字就是这样。这指事的字,如画一横画,在上面加一画是"上"字,在下面加一画是"下"字。象形的字,如"日"字圆满,"月"字亏缺,就象它们的形状。形声的字,以部类为形,配以声旁。会意的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就是如此。转注的字,如用"老"字转注"寿考"的"考"字。假借的字,是指数言同字,字声虽各异,文意是相同的。
原文: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有见者。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译文: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形体不改。到秦时用小篆,焚烧过去的典籍,古文就弃绝不用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得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当时的人已不再知道有古文了,就叫它蝌蚪书。汉代秘藏的典籍,很少有人见到的。魏初传播古文的都出于邯郸淳,恒祖父敬侯写淳书体《尚书》,后来给淳看淳不能辨别。到正始年间,立三字石经,反而丧失了淳的笔法,因蝌蚪书有名声,于是人们就效法它的形势。太康元年,汲县有人盗发魏襄王墓,得策书十馀万字,按照敬侯所写的书体,还有些相似。古文也有数种,其中一卷撰写楚事的书迹最为工妙,我私下很喜欢它,所以竭尽愚钝之思来赞扬它的美,愧不足以侧身前贤之作,只希望以此保存古人书迹的形状而已。古时没有别的名称,就叫它《字势》吧!
原文: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译文:黄帝的史官,沮诵、仓颉,观察那鸟的足迹,开始创作文字。治理国家事务,颁布法律制度,王室的法令得以运用宣扬,质朴的内容与华美的形著明于世。及到残暴的秦代,滥施权势制造暴政,正道既已被泯灭,古文也随着被弃绝不用了。魏文帝爱好古文化,当世传播《九丘》、《三坟》,这是历代都没有传播过的,所以真伪不分。伟大的晋代开创新纪元,弘扬正道布陈法规,天垂示其象,地光耀其斑斓的文采。斑斓的文采显耀出来,灿烂呀这些文字,因声会意,类物象形,很有法度。"日"处在君王的位置显得充实圆满而大度,"月"执掌臣的职责而亏虚一边,"云"像绵延屈曲的蛇一样布在天,"星"则历历分明地舒放着辉光。"禾"茂盛的形状因而下垂穗,"山"高峻的形势而连着山冈;"虫"爬行的样子缓缓似在动,"鸟"昂头企立似飞而未飞扬。看那下笔濡墨,用心精纯专一,笔势平和形体均称,行止没有间隙。有的字恪守法度遵循规矩,笔势转折回旋;有的变通不局限规则,根据字形的不同而相应权变。那曲笔如弓,直笔如弦。笔势坚劲地崛起,像龙腾于江河;笔画长长地下坠,像雨从天上降落。有和挥笔奋力,像鸿鹄高飞,超凡出众而很美;有的笔势奔放而又轻盈柔美,像流苏悬着饰羽,富丽而又安静。因此远远地看去,像清风激水,激起清波细浪。真是黄帝、唐尧时遗留的书迹,是六艺规模格局的创先,籀文篆文大概是它的子孙,隶书草书就是它的曾孙玄孙。目睹古文形体进行思考,感到不是言辞所能表述的。
原文: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定乃隶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