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

2018-07-27古籍

  【摘 要】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特别是选修阶段的教学,一味地采用“精细讲解”的教学方式弊端重重。“诗词解构”这种融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另一途径完成诗歌的自主学习,同时引领学生进行文学微写作的写作实践。

  【关键词】诗词解构;移情入境;诗意烛照;文学微写作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使中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的方面来讲,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往往缺乏兴趣;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学中大都存在重应试而轻诵读、品味的问题。

  选修课程中,古典诗词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教学课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选用必修阶段的“精细讲解”的方式来学习,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古典诗歌的量的积累,学习效果很难乐观。此外,古典诗歌凝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往往会在浅薄而公式化的“鉴赏”中消失殆尽。

  于是在古典诗词选修教学中,我们在“专题研读”微课程中设计了“诗词解构”这种融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从另一途径完成诗歌的自主学习。试图以这种方式,用美的形象来阐释美的内涵。这一做法借鉴了台湾诗人洛夫先生的“唐诗解构”。洛夫以现代诗的形式“古诗新铸”,“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适等人蔑视、摧残、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1]

  一、诗词解构,是移情入境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进入诗人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在不能移情入境的现实中,要求站在不同的话语世界中的学生去对话诗歌、对话诗人,实质上是强人所难。理解尚属不易,更遑论鉴赏品鉴。当代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这种隔膜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阻隔、文化的断层、生活体验的缺乏等因素加剧了隔膜的产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入乎其内”,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视听觉到情感体验上感知到真实存在的自然和生活,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情境,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解构是理解诗歌移情入境的最好途径之一。

  试看两名学生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解构:

  愁这江水悠悠/愁这土地繁华到头/凤凰将凤凰台上无情遗留/愁草熏风暖吴宫安在/愁细雨流光晋冢古丘/愁山隐青天水断汀洲/愁这蔽日碎云叠叠厚厚/莫倚栏杆残照当头/愁我肉眼望不见长安楼/愁我迢迢一生寻不到美人回眸/你却说莫如这/雄雄昂昂昏昏醉醉的酒一口哗/凤凰来,凤凰去/带走了一曲曲繁华/大梦一场/接着,又再梦一场/怅惘,在心间生芽/一点点,荡开/呵,山峰啊/只有你,依然身着蓊郁的衣裳/多年,一样/还有江水滔滔/在我耳边/不停地回荡/浮云悠悠/你为什么要挡住我的视线?/算了,算了/一酒入肠,尽遗忘,尽遗忘

  两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做到了对诗境的回归。在解构的诗章里,第一名学生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以“愁”为中心词,展开了对江水、凤凰、吴宫、古丘等物象中寄寓的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的喟叹,同时也寄托了对诗人忧国忧君、抱负难施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名学生则完全把自己置于凤凰台上,在历史与现实、自然景与诗人情纠合缠绕,与凤凰、山峰、江水以及浮云的对话中,唱出一曲对历史、对现实的挽歌。

上一篇:浅谈民族音乐鉴赏的论文下一篇: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