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文

2021-03-03

关于古诗作文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作文 篇1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莫,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古诗作文 篇2

  北宋年间,在江南游玩的杨万里来到了安仁县,看到一个大湖,湖水绿得静;绿得幽;绿得无暇。

  这天天空无雨,但太阳也不知道到哪儿去玩了,只留下几朵白云,加上阵阵微风。

  他来到了一座桥上,欣赏安仁县的美丽风光。忽然听到桥下有俩小童的嬉逗声,便注视着他俩。只见身穿白大褂的孩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又见穿棕色袍子的孩童撑起一把伞,两人坐在伞下。悠哉!

  这杨万里就奇了怪:天空一丝雨也没落,他们怎么把伞打开了?他在桥上对这一问题起了兴,本想问小童,可离船太远,就是大声问小童也听不见。于是冥思苦想,观察着小童的一举一动……猛然间——他明白了。

  原来是让伞当帆,利用微风,让船慢慢“飘”走。

  杨万里看着这两个顽皮的小童,心里暗自佩服他俩的机灵。虽然速度上慢了点,但这也颇有意义。

  杨万里诗意兴起,作了一首《州过安仁》,让世人记住了这两个可爱顽皮的`孩子。

古诗作文 篇3

  是谁,于花间独酌,吟哦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是谁,于月下长叹,唏嘘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缓缓步入我们的眼帘?是那些“愁绪满怀无处诉”的诗人词人们,款款情思流淌在眉间,滴滴血泪荡漾在心田。

  愁之切

  李易安之愁,愁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到“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后主之愁,愁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满腹闲愁,数年禁受,流不尽,诉不清;柳永之愁,愁到“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辛弃疾之愁,愁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愁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纵“红巾翠袖”也难搵那流不尽的“英雄泪”。岁月的长河中,因多了这些忧愁中透着浪漫的面孔而暗暗增色,他们穿透历史的烟云,在悠久深邃的中华文化中熠熠生光,他们愁得真切,愁得可人,愁得惹人怜,更让人情不自禁的为他们掬一把辛酸泪。

  愁之源

  古人之愁,缘何为之?不外乎一个“情”字。情之深,愁之切,真挚的情感引发了深切的忧愁,而这真实可感的忧愁又将这缠绵绯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二者的相互映衬,又凸显出了古人的情真意切,与现代人的冷漠大相径庭。杜少陵之愁,愁在江山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弥望在满目疮痍的山河中,浸润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丽图景里。陆游之愁,愁在满腔报国志,却终付东流水,纵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然而,终落得笔下梅花“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下场,风雨飘摇,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容不得他的愁,更理解不了他的款款深情源自何处。然而,任时光荏苒,他那忧愁中显露的缕缕报国情思仍会在我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敬之,爱之,亦怜之。

  愁之解

  纵览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们,尽管满腹闲愁无处可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然而在这之后,他们总能找到方法来释愁,用更积极进取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生活,使那些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庸人难以望其项背。李太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可奈何之际,他选择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愁之尽头,他看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是他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后人读李白的诗,总能感到一种遒劲有力的意气,感受到无限的豪放与洒脱,一种直面挫折的勇气和魄力氤氲在心底。乌台诗案,给潇洒自如的东坡居士一个致命打击,他的愁,非常人所能禁受,而他又非常人可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赏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把满腔的悲愤融化在了造福一方百姓之中,故,苏堤的池水清碧,西湖的杨柳依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愁满腹诉不尽,岁月长歌。让我们追随这些诗人词人们,去感悟他们笔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去追忆那些似水年华。

上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合集6篇下一篇:满江红·拂拭残碑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