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2018-07-22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上官惠作《中秋望月图》(局部) 庚寅(1770年) 中国嘉德供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作为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节日氛围,赏月、玩月、宴饮等中秋节俗渐成规模。据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统计,《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歌达111首之多,出自65位诗人之手。透过这100余首来自唐人诗情画意的中秋歌吟,我们可大略探查到唐人中秋节俗的些许况味。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中秋节为什么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亦称仲秋,本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据考,中秋节可能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后来祭月的成分逐渐为赏月所替代,这一节庆活动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延续下来;至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又经唐人玩月、赏月的筛选,才逐渐将中秋锁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欧阳詹《玩月》诗序就认为八月十五“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时候“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正是赏月、玩月的最佳时机。他的这一观点当即得到同在华阳观赏月的众文人赞同,于是乃作玩月诗以乐。栖白在《八月十五夜玩月》诗中也认为八月十五的月亮非同一般:“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唐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勇于实践,赏月之事也不例外,觉得八月十五赏月好,于是就有很多人在八月十五去赏月,最后中秋赏月便凝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上一篇:唐诗中和谐意味审美的分析总结下一篇:我的唐诗生活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