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多义词义项的选择

2018-07-13文言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释词通句。释词是基础,通句是结果,必须先打好基矗释词中尤其要注意对多义词词义的解析,因为汉语多义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不很发达的古代汉语来说更是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多义词的诸种义项在文句中都同时可以表现出来,也不是既可以理解为A义,又可以理解为B义,而是只有其中的一个意义起作用,除此之外各个意义都是隐而不显、不起作用的。换言之,一个词具有多义,这是就其做为一个词在词典中独立存在时而言的,是就其潜在的可能性而言的。而当这个词进入具体的文句时,它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这是就其在文句中的使用而言的,是就其表现出来的现实性而言的。如:

  ①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城濮之战》)

  ②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汉书·高帝纪》)

  ③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上例三句中都有一个田字。作为一个静止的词,在古汉语中它有田地、耕种等义项,但在具体的文句中却只有一个固定的含义。如在上例三句中,①之义为耕种的土地;②之义为耕种;③之义是打猎,绝对不能混淆和替换。把握不住这一点,就会曲解古文含义,甚而发生古人怎么搞错了的疑问。比如有人在读孟浩然的《春晓》时,把春眠不觉晓的不觉理解成了没有感觉,因而发出了:既然没有感觉,又怎么能知道夜来风雨声的疑问。其实,不觉除了没有感觉义外还有不知不觉之义。此处正是春夜苦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并非酣睡而没有感觉之义。

  更何况文言词不仅多义,而且模糊,即在有些句子里,一个词往往可以具有该词在静止状态所不具有的意义,而产生一种临时义,转化义。如:

上一篇: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会大有裨益下一篇:《她是我的朋友》课本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