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屈原列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新课标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
根据该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难点问题采取点拨法,点出要害,排除疑难;讨论法,探究作者思想情感。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归纳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探究法,锻炼思辨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2分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请同学们写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学案导学,落实基础。(10分钟)(重点)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勾画难点,结合课下注释批注,然后整理统印发的学案。教师请数位学生展示自学成果,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
3.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8分钟)
设计:请学生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点拨:提示除3、8、9、11四段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板书:任--疏--黜--迁--死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4.研读欣赏,难点突破。(20分钟)
①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1)学生分组讨论:"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此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与渔夫对话,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屈平矢志不渝的信念。
2)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总结传记的写作特色。
②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问题设计:《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可以明确作者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所以学生自然明白: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总结:课文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写法上,记叙、议论以及抒情相结合。
5.作业七.结束
板书:任--疏--黜--迁--死
【《屈原列传》教案】相关文章:
2.屈原列传原文
8.屈原列传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