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是辅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的工具,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我的梦想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的梦想课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内容,跟作者一起对体育内涵做深刻认识。 2、解读课文,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课文,了解作者追求梦想的心路历程,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到感悟上。
教学难点:体会情感及体育内涵。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圈读、跳读等形式的读,以读代讲,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
2、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
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儿叫李月,今年14岁,来自四川省北川县,是学习芭蕾舞近两年的学生,在08年的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李月说:“我将来还要当舞蹈家,我不会放弃这个梦想。”陪伴在李月身边的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100名聋人艺术家,他们在手语老师的指挥下,用双手化作灵巧舞动的双腿,成全着小李月的梦想,也完美着自己的生命。这些执着追梦的舞者用独特的芭蕾表演感动了世界,李月追求梦想的灿烂微笑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深深定格。同李月一样,坐在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也在为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的梦想》。
二、新授
1、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添新病,两肾一死一伤,离职在家休养。主要从事文
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2002年获得本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在海外发行。
2、知识检测,掌握生字词 矫揉造作 故弄玄虚 茫然若失 与日俱增 祈祷 簇拥 须臾 了悟
3、初读课文
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追求梦想——梦想破碎——新的梦想 4、跳读课文
点拨明确作者追求梦想时的强烈渴望、梦想破碎后的伤心及树立新梦的勇气。
问题导航:
①史铁生是一位作家,他的梦想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希望拥有刘易斯那样的一副好身体,他第一喜欢的不是文学,而是田径,这是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②当梦想破碎时,史铁生是怎么样的心情呢?请划出文中相关的词语。
5、品读课文
读文章4-7段,重点回顾作者从梦碎到重新树立新梦想的过程。 思考:“梦想”破碎到重新树立的过程中,作者经过思索有了深刻的感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了解识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三、巩固训练: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的,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2、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
3、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4、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
5、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四、小结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或如潺潺的`小溪。或如激昂的音乐,引领着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生活之路,也许平实无华,也许光彩夺目??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能够用青春和激情来放飞自己的梦想。
五、作业设计:
A:完成《伴你学》习题。课后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B:学完本文后,你对体育、对心中的体育名星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或感受? 整理到读书笔记本上。课后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我的梦想 史铁生
新梦 精神完美 ↗ ︱ 梦碎 不屈挑战 ↗ ︱
追梦 超越局限
【教学反思】
本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一个残疾人对体育的深情向往,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挖掘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独到感悟。
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李月动人的舞姿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这种感动中时,“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解说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自然引导到残疾作家史铁生对梦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新授环节,利用“梦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将“梦想”这一抽象的话题具体落实到文章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梦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来,从开头的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后面深层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文中那些富有人生哲理、具有独道见解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受年龄、人生阅历、理解程度的影响,理解得不能够非常到位,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侧重于在学生个性阅读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表层向深层次延伸。例如:在学生对“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
可须臾或缺”这句话进行理解时,结合生举出的奥运会上运动员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生活中举出自己熟悉的例子,这样以来,同学们对“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更全面。尽管课堂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阅读,及时通过相关人物的事迹加以阐释,但实际授课中,仍感觉对哲理性句子的挖掘得还不够深。对于“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等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当地选用一些小的切入点,让他们谈感受,议看法,因此对于这些句子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即使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些认同,但也是人云亦云,并非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有待探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