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 奶奶的白发 教案设计

2020-06-28教案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还语文课堂于“真”“实”。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现在的语文课,越上越不知道怎么上了。”这成了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经典独白。难怪,语文课不是像白开水那样乏味无聊,就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目前的语文教学得了“多动症”,课堂上,学生唱歌,跳舞,表演,画画……一应俱全,美其名曰:“多种学科的整合。”或者发起了“高热”:自主热,合作热,多媒体热……热度是越来越高,可教学效率却越来越低。作为与新课改同步的低年级语文老师,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形式花哨的语文课堂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那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值得我们追求的呢?我认为应该简简单单上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简单语文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拥有语文。它追求真实、朴实、扎实、有效。”“求真务实倡简,讲求实效”,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

  一、追求一个“真”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抒真情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这是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国标本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动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情,作者之情融为一体,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同学、文本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对话,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高潮,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上流淌。我在教《奶奶的白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长辈为后辈付出了艰辛与劳苦,让学生懂得要尊重长辈,孝敬长辈,我是这样设计的:从看图入手,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我”听到“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是什么心情,再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我”会想什么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教室里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我放学不认真做作业,让奶奶操了很多心。”有的说:“每天早上,我不好好吃早饭,也让奶奶操心了。”有的说:“我平时不听奶奶的话,有时还要和奶奶顶嘴,我真不应该呀!”有的说:“奶奶还要每天帮我洗衣服,真是很辛苦。”…… “是啊!‘我’有这么多的事让奶奶操心,奶奶的头发能不变白吗? 那‘我’今后该怎么做呢?”我问。有的说:“我要帮奶奶做一些家务事,让奶奶轻松一点儿。”有的说:“奶奶累了,我要替奶奶捶捶背。”有的说:“以后,我要听奶奶的话,不再让奶奶生气了。”还有的说:“我还想到了,我们不光要听奶奶的话,还要听其他长辈的话。我们要尊重长辈,不要让长辈为我们再操很多心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懂得要尊敬长辈,听长辈的话,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2、育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有意义的,但尊重并不等于盲从。国标本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典范文章,其中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有时甚至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例如:《狐狸和乌鸦》一文,很多学生都认为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狐狸很狡猾,但有个别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狐狸通过动脑筋,想出了种种办法,最终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它很聪明。应该说,这个学生的认识是有偏差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很正常的。我们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让孩子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此时,我就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去引导、点拨,我让学生围绕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进行辩论,孩子们认识到:狐狸善于用心思考、竭力想办法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欺骗的手段,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狐狸是狡猾的。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我们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引导,让课文中蕴含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着力一个“实”字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辨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

  1、读实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的确,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让学生自己读”,并不是随随便便地要学生去读,而是实实在在地读,这个“读”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每次“读”都有要求,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表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感受,自己归纳,允许学生对一篇文章多元地、多义地理解,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在《咏华山》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课文怎样写华山高的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学生找句子)生:啊!华山真高哇!(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华山的高)师:华山的高还可以从其他地方看出来吗?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学生们自由读书)一会儿,有学生回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我指名请学生上台指图:谁来说,远远近近的山是哪些山?这些山高不高?学生回答之后,师:华山和这些山比呢?(生:还要高)师:句子里哪个词能看出来?(生:脚下)师指图:远的、近的,那些山都到了脚下,头顶上就是蓝天,华山这么高,是这些山中最高的。谁能读好这种感觉,让大家都感觉到华山的高来。(先读好“都在自己脚下”,读好高,再齐读这句话。)师:还有吗?生答后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师:“山腰”在哪里呀?老师简笔画山后:谁来画一画山腰间的云朵?平时我们在哪里才能看到云朵?(生:天上)师:只有在天上才能看到的白云现在才飘到了山腰间,这华山怎么样?(生:高)师:高得超过了白云,到了天上,所以太阳也变近了。(指图)好象就在头顶(或身边)。师:华山怎么样?(生:高)师边点红或加点“那么近”“朵朵白云”。谁能读好“高”,把大家带到山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师:除了高,你还感到华山怎样?(生:美)指导读出高读好美。

上一篇:奶奶的白发的说课稿下一篇:小班体育优质课教案:小拼板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