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羚羊木雕》教案

2020-09-02教案

课文《羚羊木雕》教案范文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文与其他几篇不同之处是本文重在叙事,且故事情节非常完整。一般记叙文的结构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打破了常规。它是怎样安排这几个步骤的呢?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弄清文章的脉络。

  本文的结构脉络是:

  发展——父母逼索木雕(倒叙);

  开端——赠送木雕(顺序);

  高潮——索要木雕(顺序);

  结局——归还木雕(顺序)。

  2.本文问题的焦点是:

  父母逼“我”索要木雕,“我”不愿意索要木雕。

  3.本文问题的实质是:

  在金钱与友情发生冲突时,是舍财取义,还是舍义取财。“我”轻财重义,父母重财轻义。

  4.本文反映的主题是:

  通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因而遭到父母的指责,并强令“我”从好朋友手里要回羚羊木雕事情的记述,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在儿女们身上,他们充满友情,珍惜友情。而在父母眼里,财比义更重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主题:父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怎样正确地引导子女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在分析文章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时,应该以这个主题为线索,因为“要”还是“不要”回这个羚羊木雕,是两种思想观念的矛盾斗争,矛盾在斗争中产生、发展解决。

  5.本文情节发展具有戏剧性,可在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1)如果妈妈与“我”一块儿去索要木雕,结果会怎么样?

  (2)如果“我”坚决不去索要木雕,结果又会怎么样?

  可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进行讨论、联想。

  6.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

  (1)“我”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

  (2)“我”的语言描写——哀怨动人;

  (3)妈妈的语言描写——切合身份;

  (4)妈妈的动态描写——字传神;

  (5)其他人的语言、动作描写——形象丰满。

  7.以马克思的话作开头,导入对“友情”的理解,并展开一场讨论;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然后进入课文,这样会很生动。

  马克思的话:

  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

  指点迷津

  重点:

  1.情节结构紧凑,倒叙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2.主题含蓄,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难点: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使形象丰满、生动。

  2.对于父母这种做法的认识。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如何正确选择,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周到。展开讨论,真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加强思想认识的提高。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马克思说: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的考验。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是金钱买不来的。在朋友面前,你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是否具有美好的性格、高尚的品德的见证。首先,我们来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提示: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归纳总结,统一认识。友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没有任何私利和斤斤计较的纯真的感情和交往。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永恒的。

  2.那么,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同学们可进行讨论。提示:达成共识:选择友谊。

  3.《羚羊木雕》一文,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金钱与友谊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4.阅读课文(5分钟)思考并回答: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提示: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一个价值昂贵的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木雕,我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妈妈和爸爸知道后很生气,逼我去把这个雕要回来,我心里非常难过,我不愿意把已送人的东西再要回来,那太不够朋友、不讲信义了。但是,万般无奈,我只得去把那只木雕要了回来。虽然万芳体谅了我,但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到底该怪谁呢?

  (2)故事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并在文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位置。

  提示:开端——我和万芳非常要好,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她。

  发展——爸妈知道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

  高潮——万般无奈,我来到万芳家里要回木雕;

  结局——万芳把木雕还给了我,但我觉得自己做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从顺序看,开端在发展之后。

  (3)讨论:文章为什么把开端放在发展之后?这种写法叫什么?

  提示:发展阶段,是矛盾冲突的小高潮,文章一开始就把小高潮摆在读者面前,这样能够引起读者兴趣,更加扣人心弦。如果把开端部分放在第一段,就难免平铺直叙,不那么吸引人了。

  这种写法叫倒叙,就是颠倒正常的写作顺序。倒叙的目的,常常是为了吸引读者,使文章故事有起伏波折之妙,更加生动感人。

  (4)“我”为什么不愿意要回那个羚羊木雕?

  提示:因为万芳是我的好朋友,她为人仗义,关心体谅他人,对我的帮助太大了,送一个小小礼物只是表达作为一个朋友的心意。现在把已经送人的东西再要回,岂不是太不仗义,太伤人自尊了吗?木雕尽管价值昂贵,但我和万芳之间纯真的友谊却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送她这样一件礼物又算什么呢!

  (5)请你揣摩一下父母的心理活动,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提示:羚着木雕价值昂贵,绝对不能拿它轻易送人,别说是小朋友之间,就是大人之间送礼物也要看人而定,值不值得送这么昂贵的礼物。说白了,就是金钱有价,友谊也有价。

  (6)父母的错误在哪里?

  提示:他们的错误就在于把纯真友谊的价值与钱财的价值相提并论,没有真正理解友谊的珍贵,友谊的无价。任何人如果友谊与金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那么他们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5.速读课文(2分钟)思考并回答:

  (1)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试给他们归类,并说一说哪几个是主要形象?

  提示:文章刻画了妈妈、爸爸、我、妈妈、万芳、万芳妈妈六个人物形象,其中妈妈、我、万芳三个人物是主要人物形象。

  (2)文章通过哪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试举例说明。

  提示:

  ①语言描写。例如妈妈追问我木雕的下落时,一连用了几句十分急促的话,反映了妈妈对钱财的看重和对女儿的极度不信任。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卖啦?”

  “送给谁了?告诉我。”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这一连串的问话把妈妈那种不理解、不信任女儿,看重钱财的惊慌神态和心理刻画了出来,反映了妈妈庸俗的心态。

  写万芳的仗义时,用了这些语言描写:

  当她看到“我”的运动衣被划破时,先是叹气,接着马上说:“咱俩先换起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我”听说她因为这事,被她妈罚站一个钟头时,我问她为什么不说裤子是“我”的,她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这些语言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万芳的侠义性格。

  当我拿着羚羊木雕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万芳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上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万芳的侠义善良、善于体谅、宽宏大度的形象真是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②动作描写:

  写妈妈看我时的眼光用“盯”,显示出妈妈的严厉;

  写妈妈极力想索回木雕,从柜子里“端”出一盒糖果;

  写“我”对妈妈行为反感,“推”开糖盒,“冒”雨飞快地跑出去;

  写“我”当时的矛盾心理,手里攥着小刀;

  写万芳与我亲密无间,见我来到她家,她一把“拉”了我进去;

  写万芳听我要拿回木雕,当时的反应是,“咬”着嘴唇。

  这些动词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人物不同性格和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

  6.速读全文,合上课本,想象一下。

  (1)假如当时妈妈跟我一起去要木雕,结果会如何?

  (2)如果我坚决不去要回木雕,结果又会结何?

  提示:可联系当前中学生心理、行为续写文章,尽量发挥想象,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情合理。想象越新颖越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妙文赏析

  感动是一种养分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以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鸟尕(gǎ),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而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密蜂在大地上缓缓进进时所表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负载了诸多感情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典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即使是,也仅仅只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于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和一条狗,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呢?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下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的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关怀和给予。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折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爱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生俱来的发言权。

  赏析:

  一种做人的养分

  做人也是需要养分的,而这种做人的养分便是“感动”。没有这种做人的养分,人可能丧失良知和天性,没有这种做人的养分,人可能丧失人格,即使他有发达的四肢,强壮的体魄,也难为世人所容。这篇散文《感动是一种养分》表达的便是这样一个主题。感动是“一

  种崇高的养分”,是一种做人的养分。感动能洗净人灵魂中的“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感动能斩断人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感动能使人“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感动能使人“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作者从“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说起,大千世界,声、色、形、情、景无不给人以感动。果实的坠地,鸟尕的叫声,朋友的眼神和手势,露珠被风摔碎前的最后一次闪耀……都能给人深深的感动,尽管有的“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虽然很小很小,然而它们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时处处给我们以感动,当我们深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时候,作者娓娓道来的这些事例分明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把身边的美好事物全部移进自己的内心,感动才能油然而生。

  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顿,“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引导读者去深思。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世界上的万物万事都“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生命离不开感动。没有感动,人就没有激情;没有感动,人就会沉沦;没有感动,人就是一具行尸走肉。花儿鲜艳妩媚,草儿遥曳多姿,湖水清波漾溢,鱼儿跃出河面,如果不是行尸走肉,岂能不为之生情,岂能不为之感动,美好的事物感动着我们,我们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着。因为我们生活在美好的事物之中。作者的用意也就不显山不露水地传达给读者了。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这是一种做人的养分。在感到中,我们改变自我,赢得新我;在感动中,我们保持着良知和天性;在感动中,我们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因为感动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润泽着我们,教我们热爱生活,学会感动,学会做人。

  思维体操

  下面是五段名人的箴言:

  1.人生就像一本教科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着翻阅它,聪明的人却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让保罗)

  2.当你最后登上顶峰时,你将羞愧地发现,如果当初你具有找到达正确道路的智慧,本有一条阳关大道可以直达顶巅。(赫尔姆霍兹)

  3.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弗兰西斯培根)

  4.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牛顿)

  5.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最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

  请你把以上的箴言从头到尾再读一遍,然后把它遮住,接着,请你填空。

  (A)牛顿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 ;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 。”

  (B)让保罗说:“人生就像一本教科书,傻瓜们 似地随着翻阅它。”

  (C) 说:“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最容易钻透的地方 。”

  (D) 说:“当你最后登上顶峰时,你将 地发现,如果……。”

  (E)弗壮西斯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 但误入歧途的人。”

上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下一篇:我的朋友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