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报任安书教案 篇1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
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在学习本文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本文创作背景的理解。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全文。
2、研习第1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3、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将注解上的字词注音移到文章上。
曩(nǎng)者头抢(qiāng)地 伏法受诛(zhū)暴(pù)肌肤 榜(bǎng)箠(chuí)圜(yuán)墙 缧绁(lěixiè) 槛(jiàn)阱(jǐng) 占卜(bǔ)愠色(yùn)倜傥(tìtǎng)闺閤(gé) 魏其(jī)诎(qū)体 羑(yǒu)里4、教师朗读课文。
5、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研习第1节1、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转)》。
①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
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②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③曩(nǎng,攮):从前。
④接物:待人接物。
⑤务:事,任务。
⑥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⑦望:怨。
相师: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
2、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翻译: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习2—4节【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2—4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1)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
指工作和职位。
(2)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
用,因;之,代死。
(3)诎(qū,屈)体:指身体被捆绑。
诎,同“屈”。
(4)剔毛发:剔,通“剃”。
(5)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
婴,环绕。
(6)被箠楚“箠”通“棰”,杖(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10)审矣,何足怪乎? 审:明白(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12)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触,碰。
(13)受械于陈 械:刑具。
(14)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15)定计于鲜 鲜:不以寿终。
(16)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
(1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1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翻译: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翻译: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翻译:在受辱的地方,古今都一样,他怎能不受辱呢!(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翻译: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
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
(5)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翻译: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6)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译: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翻译: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三、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1、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背诵第四小节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研习5—6节2、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现象。
3、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5、6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放失(yì,义):散失。
失,同“佚”。
下流多谤议 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言论。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翻译: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三、归纳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剔毛发(“剔”通“剃”)2、诎体(“诎”通“屈”)3、被箠楚(“箠”通“棰”,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6、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9、放失旧闻(“失”通“佚”)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11、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二)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