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如钻石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掉进了河里,周围有两三百人,其中许多人不同程度的认识落水者,他们也急的跺脚,却想不出办法只见一个人从人群中站了出来,“扑通”一声跳进了水里,把落水者救起。
落水者的父亲要重金酬谢这位勇士,他谢绝了,只说了一句话:“我是你儿子的朋友。”
由此可见,熟人与朋友是有区别的,在短短的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大堆的熟人,这些熟人甚至你很久以前就认识了,他们可以陪着你打牌聊天,可以为你拉关系走点后门,但你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你无法要求他们在关键时候,为你付出些什么,熟人只是我们生命偶尔投宿的旅店,住旅店自然胜过露宿街头,但它是需要报偿的。
我们却只能拥有少量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心灵上的,他们是茫茫沙漠中的清泉,是寒冷冬夜里的一声鸟鸣,是久雨天空中的一片绯红的晴朗,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个人得意的时候,给你抬轿子的肯定是熟人,失意的时候,用温言安慰你,递给你擦泪手巾的是朋友,因为只有朋友才不会考虑你活着是否给他带来好运,只有朋友才会想到当你被命运的巨石砸伤了勇气的时候,需要有人伸出一只安慰的手臂,常听人说:“做顺风船时,朋友认识你,走下坡路时,你认识朋友。”
真正的朋友,永远像一枚钻石,越是在命运的黑夜,他越会点亮自己,让自己的光芒,照亮你生活的旅途。
珍惜朋友这个称呼,朋友是一枚钻石,但是再美丽的钻石,也许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不断地擦拭和打磨!
阿辉的故事(20)
冬子是阿辉年轻时的同事、要好的朋友。不过,他俩在一起工作的时间统共也没有超过两个月。
两人都是知青,是一九七六年秋一起被单位招工的,只是他俩参加工作以前并不相识。
当年阿辉所在的城市安排应届高中毕业生全盘端式地到农村下乡插队,基本的分配原则是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去一个公社。阿辉和冬子不是一所学校的,所以,下乡插队也不会在一个公社,因此他俩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面。
那年,单位的招工人员从阿辉他们下乡的县里招了五十余名知青,平均每个公社只有五、六个人,大家到单位报到后,全部被临时集中安排在一起干一些杂活儿,归单位总务科管理。虽然大部分知青相互之间是素不相识的,不过,年轻人在一起,一天生、两天熟、三天就能形影不离,但是得有一个前提——能说得来。
上班后没几天,这帮儿知青们很自然地分化为好几拨人,脾气秉性决定了这种分化。阿辉、冬子还有另外几名知青,一共六、七个人成了要好的朋友,上班时几乎是形影不离,休班儿时也常常在一块儿行动。
冬子是个瘦高挑儿,浓密的黑发带着一点儿自来卷儿,他大眼睛、深眼窝,高高的鼻梁、消瘦的面庞,还留着小胡子,看上去有些像新疆人。不过,阿辉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由于天生的乐天性格,决定了他笑的时候多、闹的时候多、静的时候少,在阿辉的印象里,几乎没有见过他发愁的样子。
在一群要好的伙伴里,冬子是个开心果儿,只要他开口,别人就等着听或者看笑料就行了。而且,干活时大家也愿意听他的安排,虽然他没有任何名分。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根本无法预测自己未来的职业轨迹。从报到那天开始,每过几天,这五十来个人里就有几个人被安排到其他的岗位——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临时聚在这里待命的。于是,这个临时的群体断断续续地减少到了三十人左右。自报到时计,不到两个月的时候,阿辉也离开了这个群体——被财务科抽去帮忙,后来又被调到一个机械设计组做描图工作。
再后来,冬子他们一大批知青都去了离单位数百里以外的一个野外基地。至此,这五十来名临时聚在一起的知青便彻底分散了。
冬子属于比较激进的青年,凡事都爱出头、拔尖。据说,他当年下乡时就是头一个自告奋勇地在学校报名的,这次去外地的施工点儿,他又是头一个报的名。
他到了野外工地后,被分配当了电焊工。由于他心灵手巧、而且肯干,所以很快就掌握了技术,不久就成了工地上的生产骨干,工作上干得很顺。
不仅如此,冬子在工地上很快就与一名女工——也是同年招来的知青——确定了恋爱关系。冬子这两下子,可是真令阿辉他们这些属于迟钝型的伙伴们难以望其项背了。
校园趣事(34)
小智他们班有一位女生名叫小萌,家庭经济条件很差。
小智和高明了解到:小萌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而且身体又全不好,家庭的生活十分拮据。高二时,小萌曾经产生过放弃学业、放弃考大学的想法儿,想着早点儿找份儿工作,来缓解家庭的困难。不过,父母都坚决反对小萌这样做,母亲甚至用绝食来制止小萌。
看到父母支持自己上大学的态度如此坚决,小萌哭了,最终她改变了自己幼稚的想法,决心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将来再回报父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她以良好的高考成绩进入了这所大学。
刚入学时,学校给困难学生办理助学金,班干部小智和高明为小萌也争取了一份儿。小萌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尽管有了助学金,但是她依然异常地省吃俭用。
大一开学时间不长,细心的高明就不止一次地发现小萌打饭时只打主食,不买菜。他有些纳闷:“难道她吃不惯食堂里的菜?”
后来,他从小萌同寝室的同学口中得到确认:小萌每顿饭只从食堂买干粮,自己再从校内的商店买些小咸菜,就这样吃干粮、喝白开水就咸菜。她并不是不习惯吃食堂的菜,而是为了节约开支,才如此凑合着生活。
知道了小萌的生活竟然这么艰难,使高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跟小智商量解决办法。他俩先给小萌算了一笔经济账:她的父母虽然每个月能给她一些钱,但肯定十分有限,学校的助学金尽管也能帮上一些忙,但是父母给的钱和助学金用来支付了她在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水电费等固定开支以外,就已经所剩无几了,用在吃饭上的钱肯定极其紧张。怪不得她只从食堂买干粮,而从不买菜呢。
他俩商量的结果是:准备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帮助小萌。
高明和小智在班里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团支部书记,于是他们先召集全体班干部、团干部开了一个预备会,介绍了小萌的困难。大家知道了小萌的困难后一致表示,一定要全力帮助小萌。并且形成了一个倡议:每天午饭、晚饭由同学们(不包括其他困难同学)轮流着为小萌打一份中等价位的菜,这对于同学们来说,在经济上不成问题。
接着在全班同学(除了小萌之外)的会议上,高明宣布了此项倡议,又得到了同学的一致赞成,甚至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到此项体现同学之间纯真友谊的活动中来。
可是,结果却完全出乎高明的意料:当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小萌之后,她先是很感动,并表示了深深的谢意,随后却坚决反对这样做!她的理由是:我自己的困难一定要自己克服,绝不托累大家。
一个好倡议就这样落空了,高明碰了一个软钉子,回来跟小智再商量。小智说:“我理解小萌,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看来,我们要帮助她,必须换一个方式。”
“用什么方式?”高明以为小智有办法,就问道。
“暂时没有想好,容些时间,咱们再想想吧。”小智回答。
这件事情就暂且放下了。
过了几天,上午第一节课间时,高明发现小萌趴在课桌上,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