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记忆里,老人们喜欢造这样的句子。其实人生,说穿了,无非几十个春秋,不算长。但是有种名叫岁月的东西,填充其间,可能是悠然,也可能是沧桑。
“我经历过的人间聚散,比你看过的戏都多。”
“我忘记了的人间悲欢,比你编造出的都多。”
时间的碎片拼在一起,渐显现出流逝的痕迹。熟悉的感情变得陌生,既定的方向变得漫无目的。岁月勾勒出老人的躯体——这个时代的缩影,同时沉淀下感恩的真谛。
感恩,始于年轻一代对老人的承诺。
很难想象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急速提高的上海,会出现这样的地方。没有下水道、上厕所必须出门左转后再走五十米、简单的都不能称作屋子的地方仅用破烂的布遮挡着。这是退休多年,靠着不稳定的退休金度过余生的一位老人的寒舍。她住了大半辈子的巷子不知何时被城市管理部门列入了保护名单,算是绝了左邻右舍的老住户们等拆迁搬新居的心。原先这里土生土长的老人家又大半是有洁癖的,于是有办法的都陆陆续续搬走。当然,“办法”指的是“有能力的子女”。她倒是有一儿一女,可女儿嫁去了国外,儿子不争气,她替他在稍好的地段的一居室付了一大笔首付——他也就很少出现了。老人一个人还不错,没什么要求,唯一苦恼的是三天两头出问题的电路——活了一辈子,她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只要家里的灯还能亮,浑浑噩噩的人生就还能再长一点。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老人的故事令我的心痛至麻木。我不知道是老人远离了社会,还是这个时代抛弃了千千万万像这样的老人。他们独居,婚反正也结过,怀孕就生,生了就养,养大了让他们走,互不牵绊。老人也曾年轻过,不知他们偶尔会不会怀念起那健壮、充满生命力的自己?年轻的一代人也曾懵懂无知,享尽老人们最旺盛的年华、最瑰丽的人生,然后狠心不闻不问,当真不知所谓感恩为何物?这岂不是泱泱文化礼仪大国之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