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乌镇游记随笔

2019-03-06随笔

  江南烟雨,蒙蒙而下。夹裹着乍暖还冷的初春,来到乌镇。

  乌镇的名气不小,是多年以来真似幻的向往,是耳朵边人云亦云的传说,让全身上下每个角落的溢美之词都和这个地方形成了条件反射,铺天盖地地浮动。

  即便如此,也没有高位期盼,毕竟言过其实的东西见的太多,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不想盲从地呼应这些美妙描写,也不想矫情地宣扬某些虚幻感受,前往的日子,也只是随性选择暮霭迷离的黄昏,从西栅开始行走,触碰。

  西栅据说由十二个小寨子组成,漫步其间,星罗棋布的山寨九曲回环,大大小小的青石板桥漫不经心地串联起阡陌街道,呈现出国画般的布局。

  从外面看,寨在水中,水在寨里;从里面看,人在船上,船在脚下。

  再回首,已经是轮回切换,恍然有了不真实的感官。

  西栅夜景号称乌镇的形象代表,永远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的小茶馆、旅店、商铺次第排开,依依呀呀的评弹在风中飘散,透过木质的门窗,能看见暗黑的河水,倒映着许多现代化的灯光,微波粼粼。

  坐在水边的食客,伫立在码头凝视,看不见的心事一点点凸现在眼前的风景里,经过吴侬软风的浸润,层层解开消散,显得如此轻柔和隽永。

  就是木质餐桌上江南小菜,和幽幽三白酒,亦是淡淡的醇香味道,仿佛见过,仿佛是自己。

  横刺的小弄堂,静悄悄地露出溜光的小道,想来是走过的人太多了,路上的青砖和石块参差不齐地拼凑着行程。

  一路看过去,绿藤满面的院墙,滴答作响的水檐,青苔黑瓦的屋脊,还有不知名的一些花草树木,在狭窄的墙角、路边、窗下,惬意而肆无忌惮地盛开和垂败。

  再深入,一些古老的建筑在另一条河流旁边,沉默地驻守。岁月附着的大门上,油漆剥落,门环无声,门前砖缝杂草生机勃勃,掩映着淡定的落魄。

  继续深处走去,会有一座桥,能够看到京杭大运河的灯塔,还有大多西栅的格调。

  桥有些高,俯首向下看时有些眩晕,少了些江南的小资品位,低调地突兀在水面,倒也是别样的错落。老屋,流水,小船,窄巷,奇妙而和谐地承载着难以言说的斑驳情怀。

  沿河而行,灯影、船桨声里,小船划破微波的水面,缓缓融入周围的夜色。

  河水渐渐宽广,也渐渐沉默,前方能看见令人仰望的京杭大运河,波澜不惊,气度从容。因而这里的水也有了不一样的骨骼神韵,有了无须表达的高傲和孤独。

  因而时光造就了这个曾经小猫一样的镇子,让这个依偎于大运河怀抱的孩子,有了血脉相连的秀气、灵气和傲气,有了温婉绵长的性格。

  小镇的水陆两道,到处都是好奇的眸子,人们匆匆忙忙,来来往往地寻觅着,似乎想在纷繁复杂中寻找久违的安宁和幽静。

  可惜大多并不能如愿,在商业气息这么重的时代,乌镇也不是净土。本地人守望的这些岁月沉淀,早已被压缩在狭窄的小院小楼,只是偶尔有一些古色古香门槛窗棂悄悄滑进小河,就有了静水流深的韵味和意境。

  据说本地人大多关门闭户,陶醉于自己的安静中,两个世界被门板轻轻隔离,嘈杂关在外面,留给游人。

  一个小小的镇子,就这样在现代与古朴中安静地存在,交织着万紫千红的褒与贬,赞与叹。千百年来的小桥依然,流水依然。

  眼前的景色,宛如写意山水,或者丝竹小调,在往返重复的岁月里,悄无声息地草长莺飞,冷暖自知。

  这就是乌镇,就在这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

上一篇:润德泉畔游记随笔下一篇:西递印象游记随笔